|

【科技創造力】自造心法與創客精神

   

作者:林亮潔

維基百科中,說明了Maker的定義?自造者(英文:Maker,又譯為「創客」),它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

隨著時代的快速演變,科技與資訊不段的更迭演變,並以千倍的速度在更新與進步,人們擁有學不完的資訊量,但是為什麼Maker可以在現今的社會被更多人認識,或是讓更人自稱自己是一位「Maker」,那是因為他們正以學做教的循環方式(自學、試做、教別人)學習,並解決生活上的所有問題,透過分享、釋出、討論、自問自答和回想,達成自己的目標,不管是推廣Maker教育、自學教孩子寫程式或是讓興趣也可以當飯吃!

Maker教育,讓學習變簡單且吸眼球

iPOE國際學院的江玉麟曾提及,要找到學習的樂趣,必須先找到學習的方法。其實Maker教育並不等於技能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要學生考取檢定和證照,Maker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歷程與回饋反思,間接培養運算思維和設計思考,才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甚至可以自學專業技能。

為了讓學習變得更有趣,Maker教育就常透過許多聲光、視覺影像等誘因,讓學習過程中更有趣,也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像是透過機器人格鬥學習、認識程式撰寫等就是一個很常見的例子。

江玉麟具有教育工作者及Maker雙重身分,且在教育圈深耕多年,積極推廣Maker教育,他表示自己推廣Maker教育的初衷是希望融合科技元素,訓練學生動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進而啟發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體會真正的「快樂學習」。

自學是Maker的特點,「學做教」的學習方式

如何自學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大部分的Maker會秉持著學做教的方式(自學、試做、教別人)來學習新知,從反覆的教別人中,來回不斷的自問自答,將這項技能融會貫通,教會別人也就等同於又幫自己上了一次課,這就是Maker的獨門學習方式吧?!

不過資訊量的快速更迭,並不是Maker可以輕易追趕上的,哈爸曾提到,學習你需要的東西,不要先學你之後會需要的東西,因為人們學習的速度往往無法與時代進步來做比較,但是只要先學會「自學」,任何問題都不會再是問題,也不怕被龐大的資訊量壓垮,因為你有能力可以輕鬆的判別和學習。

哈爸為了啟發女兒對程式的興趣,自學用python寫遊戲程式產出線上教學課程,「示範如何自學」成為最好的身教。哈爸表示,其實像這樣短時間的邊學邊教(學教做),在時間壓力下,不僅有效率,且學習的深度也會提高,雖然和Maker常用的「學做教」方式有所不同,不過也不失為一個學習的好方法。

Maker不是一個身份,是我們的選擇與嚮往

在社群聚會與分享會上與社群聊天時,每每可以在社群們談話間聽到,因為無法兼顧興趣和麵包這件事,而放棄了興趣,選擇先為了生活而努力,進而專注於可以獲得勞務報酬的工作之上,這往往成為踏進Maker圈前許多人的顧慮「興趣可以當飯吃」?然而,要如何調整心態以及做出生活的選擇,就要取決於你對於這件事情的熱誠和願意投入多少時間以及金錢。

Cavedu鄭建彥以自身經驗分享到:「想著要賺大錢才來做Maker當然不可行。但是如果是出於興趣做這件事情,希望自己開心的同時,解決大家的問題,並從中獲得合理的報酬,何樂而不為!」

他分享自己曾在當兵後創業,三年的時間賠了600萬,後來透過完整的公司體制累積了許多經驗,爾後創立了Cavedu,進而開始推動以及舉辦Maker相關課程、展會和分享會,因為透過經驗的不斷積累,才能造就現在這個「把興趣當飯吃的自己」。

小結

Maker精神是把一件事、一個物品,從無到有的完成並建立,不管是透過自學或是「學做教」的循環,都是因為興趣、喜歡而成就了後續的結果,也建立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環境,不管是推廣、教學或是經營創客領域,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才進一步投入,更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知識,並且快樂學習。

林 亮潔
林 亮潔

Author: 林 亮潔

喜歡旅遊爬山,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氣,達到心靈的放鬆。期望自己多接觸新事物,讓未來能多方發展,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