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書妤
一棟棟大樓取代高聳的樹木,綠意化為灰撲撲的鋼筋,原有的自然地貌被柏油覆蓋,甚至河川及土地遭污染。不過,仍有一群關心環境的人們為生態默默耕耘,「臺灣好植地」團隊透過衛星資料和分析工具,建立臺灣的找地種樹平臺;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建立「透明足跡」協助解決臺灣農地違章工廠的問題。
「臺灣好植地」為2020年總統盃黑客松獲獎團隊,他們希望解決「哪裡有適合種植的土地?」和「如何媒合更多單位一同植樹?」這兩件事。團隊指出,臺灣有許多植樹推廣活動,但尚未有個系統性找尋適當植地的工具。
衛星「算樹」判斷植被覆蓋程度 「找地」評估種樹機會
臺灣好植地首先「算樹」了解樹木分佈的概況,團隊使用美國陸地衛星 Landsat 8取得空拍影像,以判斷土地植被覆蓋程度,並區分「無植物」、「有草地或灌木」、「有大樹群」三種地表狀況。
接著「找地」盤點出尚未種樹的地區,透過內政部的「國土利用調查資料」,找出數值介於 0.2(幾乎無樹)~0.5(綠覆程度低)之間、有綠化潛力的土地,若該用地基本條件合宜,將進一步評估種樹的可能性。團隊將零散的用地資訊處理為地理資料,並用線上地圖呈現。使用者可同時看到國有林地與保安林地區塊、各個單位釋出等待認養的土地位置,及衛星分析所盤點的潛力可種植用地。
團隊也鼓勵在地單位一起合作落實環境營造,他們舉例說明,位在新北市鶯歌區的「三鶯桃花源」,目前是由新北市環境文教協會認養其中一塊地區溪水旁的坡地,透過協會持續認養第三年,已成為地區公共設施用地,提供民眾參與環境守護的範例模式。
然而每塊土地都有其環境特性,例如用地是否為保育類生物的棲地、覆土深淺,須重視不同環境的狀況,才能研擬適合當地的植樹方案。因此未來臺灣好植地希望強化與在地知識的連結,進一步認識種植基地的環境特質。
除了透過生態調查圖資,反應周邊的生態系統;還能套疊歷史地圖,呈現用地變化過程,整合各類資料,人們更能適地適種。臺灣好植地專案秉持開源協作的理念,將行動過程中各類資訊彙整在協作平台,期待能與行政單位及民間單位合力推動,協助推展植樹行動。
高污染工廠找給你 「透明足跡」公開違規資訊
工廠的煙囪不時冒出陣陣黑煙,溪水在不知不覺中被染黃,大眾卻不清楚污染從何而來、工廠到底排放了什麼。不僅臺灣好植地為自然環境付出心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積極關心農地違章工廠的問題,他們期望找出農地上的中高污染工廠,公開資訊讓更多人關心這件事。
研究員柯乾庸表示,新版《工廠管理輔導法》上路後,修法重點之一為特定工廠登記,輔導農地工廠合法化,也就是低污染工廠提出工廠改善計畫,進入「特定工廠登記」程序,輔導期限為20年。但柯乾庸認為,「有違規紀錄的農地工廠,不應有就地合法的機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透過資料串接,建立「透明足跡」平台,強調「資訊公開透明,污染無所遁形」,以地圖呈現各縣市工廠近半年內違規情況及空氣品質,並能依集團、企業、商品等不同分類查詢工廠因污染遭裁罰次數和原因。
此外,透過「掃了再買」App,人人都可以用行動守護臺灣這片土地。「掃了再買」App截至去年已建立將近1萬4千筆商品,涵蓋2000多家製造商。掃描商品條碼即可看見工廠的違規紀錄,讓民眾購物時可查閱該產品背後的企業是否曾污染環境,進而選擇友善商品,透過消費行為來監督工廠改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呼籲政府清查農地工廠名單,更要盡速輔導搬遷或關廠,確保糧食生產系統的安全,「農地永續跟食安一刻都不能等」。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合作媒體 vMaker台灣自造者、原文連結 )
- 3D列印社群自製防疫裝備,共同抗疫 - 2021/07/21
- 保育水資源,我們可以做什麼? - 2021/07/19
- 世界環境日不只是口號,大家能為環境做什麼? - 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