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家庭】如何選購智慧家庭產品?陷阱與迷思(下)

   

文章導覽

作者:林祐祺

如何選購智慧家庭產品的第二集來了!還沒看上篇的朋友可以先看【智慧家庭】如何選購智慧家庭產品?陷阱與迷思(上)。接續上次的四個題目,接下來就從 Q5 開始囉!

Q5:選擇智慧家庭系統之前要問的四個基本問題?

選購智慧家庭產品之所以困難,主要就在於,當你買了三個小米生態系的產品,就必須一路買下去了,不然每換一個系統,就是從頭來過,意思是「市場碎片化」的問題終難以解決,因此如果你不是只想 DIY 玩玩,建議還是在選擇系統之前,諮詢智慧家庭專家,確認以下幾個基本的四大類問題:

  • 人機界面支援:家人多用 iPhone 還是 Android 手機?如果都有,能用 Apple HomeKit、Siri 或者 Google Assistant 嗎?有支持幾家智慧音箱?有適合年長者使用的情境按鈕或警急呼叫鈕嗎?系統商未來是否有能力(本身有研發或代理品牌的研發團隊)開發新型的人機界面?
  • 產品延伸能力:這系統是走 RS485 線還是無線?用 WiFi 可以裝超過十個裝置嗎?往後要添加裝置是不是會動到天地牆?跨樓層有什麼解決方案?系統商在家庭安全、節能、燈控、電控、在宅健康管理是否都有方案?能協助整合家庭視聽設備與遊戲機嗎?
  • 互聯互通能力:我可以在目前的系統添加他牌的產品嗎?如果我真的很喜歡或原來的廠商沒有提供,這個系統商是否有能力和未來進入家庭的智慧家電品牌串接控制?這個智慧家庭的產品能否和他牌產品互聯互通?幾年後會變成產品孤兒或資訊孤島嗎?
  • 售前規劃售後服務能力:智慧家庭產品一旦超過五件,就如同形成一個系統,需要設定情境與自動化規則,甚至需要有能力回應上述三個題目,當然也需要有解決系統發生問題時的效率與能力。

以上都是在選購智慧家庭系統時必須再三思考的要點,別被價格、產品賣相、廣告、展示廳等其他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了!

Q6:智慧家庭幾年後會和智慧手機一樣,變成只有 Google、Apple、Samsung、小米這些大品牌可以選擇嗎?

Apple HomePod、Google Home、Amazon Echo(圖片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以北美市場而言,市場分成幾大塊,在後裝 DIY 市場部分,Amazon、Google、Apple 目前各霸一方的態勢已經很明顯,但是市場也不是由 IT 廠獨享,電信商(AT&T、Verizon、Comcast)、家庭安全類運營商(ADT、Alarm)、智慧家庭系統品牌(Crestron、Control4、Lutron、Savant)等各有其優勢。

相較於手機這種單純以個人為基礎的人機界面,智慧家庭是個複雜的生態體系,各式各樣的軟硬體與系統廠商、各種不同的場域房型、各式各樣的房屋/建案/類智慧家庭的商業空間(如安養中心、飯店旅宿、月子中心等),將使用情境切割地很碎片化,這也讓 IT 或互聯網大廠不太容易能透過主宰某個熱門終端產品(手機、智慧音箱、穿戴式、智慧眼鏡等)就掌控整個市場;熱門終端產品充其量只能說是個適合的人機溝通介面,但決定智慧家庭的成功與否,在於能否解決家庭中的問題,提升生活的效率與幸福感。

台灣市場也是相同的情況,或許 Google 智慧音箱會是佔有率很高的終端產品,但是台灣硬體廠、系統廠、軟體服務商要怎麼打動、挖掘用戶,就得各憑本事了。

Q7:隱私會被侵犯嗎?該怎麼尋找(妥協)合適的產品與服務?什麼是邊緣運算與混合雲?

類比人類(工人智慧)的各式各樣服務業來說,不就是越了解你/妳的人,越能讓用戶感到賓至如歸嗎?同樣的,對系統或透過機器學習做出來的推測(人工智慧),如果用戶什麼資料都不給收集,系統如何能從用戶數據中提供自動化服務呢?

其實生活在 App 時代,人們早已暴露在大量的數據收集之中,而這收集程度的認定也時常造成資安糾紛,比如之前小米攝影機發生看到鄰的居事件,亦或 Triple A(Apple, Amazon & Alphabet)與對岸的幾家智慧音箱大廠也爆出其智慧音箱持續在未經用戶同意下收集用戶語音數據做大量分析。

即便用戶很難能去判斷母公司對於其數據與資料的使用程度,但其對於數據擁有權的意識勢必會隨著智慧生活的來臨日益高漲,法規對於企業數據治理、管理規章制度、稽核機制、技術規範等,肯定也是越發嚴格。

智慧家庭的系統架構極有可能再度回到過去以「Home Gateway」為核心的系統架構,搭配混合雲端平台,但這次被賦予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稱為「邊緣運算混合雲」,且 Home Gateway 和邊緣裝置也會由於算法的精練與算力的增強更具智慧,那邊緣運算有什麼好處呢?

邊緣運算架構(圖片來源:Wikipedia

  • 降低隱私疑慮:對於帶有影像數據的民生服務或政府機敏數據,在邊緣做好數據本地處理再上雲端會降低隱私疑慮。
  • 可靠度提高:提供自動化的情境與規則判斷,因為如果純粹倚靠雲端的 IoT Exchange,那互聯網斷線時什麼都動不了。
  • 反應延遲降低:在某些高度具有時效性的報警服務,超過幾秒的網路延遲都是不被允許的。

當然雲端還有算力無限與服務介接便利等優勢,畢竟 AI 在哪裡學習、在哪裡執行,還是得由實際應用來決定,而一個混合形式且開放的系統,在未來肯定會比較有延伸性與擴充性。

Q8:我是想要導入智慧家庭系統的建商/室內設計師,有什麼建議嗎?

相信很多室內設計師或建設公司都看過很多智慧家庭方案,甚或已經導入使用過,卻有不太良好的經驗(系統出問題時,合作夥伴售後服務差還抱怨連連等),如此既無法提升提案亮點,最後可能什麼也沒賺到,還賠了客戶的信任。

B2B2C 模式的建商與設計師會面臨的產業困境(以建商為例):

  • 過去建商多採用單一系統廠的解決方案,產品組合不夠完整,建商也容易被單一廠商綁架,要延伸開發常常收費昂貴
  • 工裝與售後服務品質不穩定,師傅服務品質難以控管,用戶抱怨連連,連帶影響到建商口碑
  • 把低單價的 DIY 產品當作智慧家庭系統來搭售,若發生問題,由於建商與電商的通路特性不同,定位不明易產生糾紛。

在終端用戶(住戶或業主)發生的市場破碎化與服務鏈斷鏈的情況,終究還是會回到 B2B 這端,成為建商或設計師的困擾。以美國市場而言,大型地產商 Lennar 選擇與 Amazon Alexa 平台合作,蘋果在對岸推動 HomeKit 則聯手富力地產,在建案內推動智慧家庭樣板房。

(圖片來源:LENNAR

之所以要選擇和平台型廠商合作(不一定要找國際品牌,但至少要有平台思維與開放架構),而非尋找單一自動化家庭品牌的原因,還是在於 Q5 所提到的幾個考量(人機界面持續更新的支援性、產品情境擴充延伸能力、跨品牌互聯互通能力等,都是單一品牌較難處理的部份),而這些問題終究會回到設計師與建商手裡。

如果您想結合智慧家庭方案的計畫是一個長期性的公司策略,那短期解決問題(好賣房子)的思維就會成為整個服務流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小結

在啟動您的智慧家庭計畫之前,一定要先確認家人的需求是什麼,是嘗試性的 DIY 安裝幾個智能裝置感受一下,還是想要裝潢您的夢想居家環境,如果需要設計複雜的情境與售後服務,建議還是先找有智慧家庭行業知識的專家或朋友做詢問,了解一些基本知識,才不會吃虧。

(本文同步發表於智慧家庭實驗室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賴佩萱)

林 祐祺
林 祐祺

Author: 林 祐祺

長期推動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的產業發展與市場策略研究。2011年進入物聯網產業,2013年創立臉書社團「智慧家庭實驗室」,2016年進入電信產業規劃智慧家庭平台與電商平台,2018年開始在MSO規劃智慧社區與智慧城市服務,並提供顧問諮詢與系統規劃協同開發等服務。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