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打破醫療的圍牆,深入走進患者的生活

   

作者:葉佳錚

近年來隨著各項穿戴式裝置的出現,「智慧醫療」的概念也逐步地在醫療革新之中嶄露頭角。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等迅速發展的技術,大量的醫療資訊得以被交流與分析,並成為醫療大數據的基礎。目前的科技正一步步地改善醫療環境,並衍伸出許多醫療輔具走入患者的生活當中,積極朝向智慧醫療領域發展。

穿戴式裝置協助醫院追蹤病患生理數據

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的環境,具有即時性、預防性的醫療系統更是急需被建立,其中,穿戴式裝置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智慧醫療應用之一。過往,醫生都只能視病患在看診的身體表現與口述中,來推測並判斷其可能患得的病症,對於患者長期的用藥習慣與反應、生活作息並無法有持續的紀錄。

然而透過穿戴式裝置,醫生便可透過穿戴式裝置收集來的數據,更精準地做出醫療上的判斷。而目前亦有些醫院會在病患出院時給予配戴連結WIFI的手環,用以遠端監測其生命徵象,包含:呼吸速率、氧含量、脈搏、血壓與體溫等,透過人工智慧來即時分析所有病患的資料,以降低病患再住院的比例

穿戴式裝置可以遠端監控病人的心跳、血壓、血氧(圖片來源:pixabay,Created by Unsplash)

「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實現客製化輔具

智慧醫療不僅讓診斷更加準確,也能夠提供病患客製化的健康照護服務。目前許多患者在受傷之後皆需要經歷一段復健的過程,然而,若根據病患來量身訂做,其修正與製作的過程將產生許多時間與環境成本;若非量身訂做,則使得患者配戴起來不舒適,甚至造成復健效果大打折扣。

為讓台灣醫療環境更加完善,工研院建立「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並結合掃描、3D建模、結構及積層製造製程分析技術,來協助醫生與醫材供應者之間即時完成客製化3D列印醫材設計與製作,大幅縮減輔具的製造流程。目前該平台大多以3D列印輔具等體外醫療器材製作為主,未來將更積極與多家醫院合作,嘗試在難度更高的體內植入3D列印醫材,造福更多的病患。

利用3D列印技術客製化輔具(圖片來源)

外骨骼機器人幫助傷友「站」起來

許多脊椎損傷或中風的患者在移動上都有非常大的困難,甚至必須倚靠輪椅來移動,然後,若長期坐臥則容易使得肌肉萎縮、血液循環不順,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為改善此一情境,台灣新創團隊福寶科技研發出「外骨骼仿生機器人FREE WALK」,透過控制器與馬達的傳動系統得以協助患者施力,藉由「站立」來刺激復健,以維持血液循環順暢,避免肌肉萎縮。

目前此一機器人已拿到台灣的上市許可證,以及歐盟CE認證,這意味著可以開始對外販售並周取醫療院所的訂單,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便可以在醫療領域中普及。

外骨骼仿生機器人幫身障者重新站起來(圖片來源:YouTube)

結語

智慧醫療即是將「醫療」與「科技」結合,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科技,提升醫療的效率與品質。然而,儘管醫療智慧化是未來發展的重心,卻也必須重視其可能帶來的衝擊,並不斷地驗證深度學習,善用AI數據的價值,才能提高精準度,成為智慧醫療領域的大贏家。

(本文轉載自vMaker台灣自造者原文連結;責任編輯:歐敏銓)

葉 佳錚
葉 佳錚

Author: 葉 佳錚

熱愛文字,享受由文字描繪出的真誠與情感,喜歡記錄生活中的美麗與醜陋。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