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特創新基地 — AI 要從物聯網做起

   

作者:iPOE

邁特電子於 1986 年成立於新竹縣湖口工業區,2016 年邁特創新基地搬到清華大學的育成大樓。目前除了傳統的製造以外,也做 R&D,生產還有設計的服務,也幫客戶去做後端的行銷規劃,由戴憶帆(Ray Tai)副總經理負責推動與國內外創新團隊合作,是國內致力 Maker to Market 最深入的企業。

Q:邁特電子近幾年持續在協助 Maker 以及新創公司推進市場,外界普遍認為在台灣還沒有看到成績,但是我觀察到邁特仍持續耕耘,是否外界的觀察和實際發展有落差?

A:自 2004、2005 年起,邁特從早期為大廠代工轉向少量多樣的利基市場,當時有兩個產品線,一個是網路通訊,另一個是汽車電子,我們運氣很好,遇到了美國一家新創公司 Ubiquity,創辦人是蘋果出身的,擁有無線通訊系統的創新技術;邁特當時不懂什麼是無線通訊,也沒有相關的背景,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學到非常多無線通訊的相關知識,於是投資了許多設備與人才。

邁特電子戴憶帆副總經理(圖片來源:iPOE)

2011 年 Ubiquity 在那斯達克上市,成為我們的前三大客戶,這個成功的故事,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和國內外的新創公司接軌,之後我們也看到物聯網的風潮興起,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這幾年的經驗不能算是成功,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第二個 Ubiquity,但是有許多很棒的公司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像是來自法國的物聯網獨角獸 Sigfox,它有點像是物聯網的 AT&T,它們的技術是走長距離和低功率的,非常符合物聯網的需求,它們也在台灣投資成立了 UnaBiz 這家營運商,和我們有各方面的合作。

除了新創外,我們也看到各個企業在內部成立創新部門以發展物聯網,但它們可能對於物聯網技術沒那麼精通。舉例來說,大型成衣廠很會製造成衣,但是對於如何將 Sensor 放進衣服中並產生應用,就缺乏相關技術;最近有一家做注射器的瑞典廠商也來找我們,儘管它們自身也在研發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

這類的需求其實來自全球各地,因為企業通常以軟體的思維進行研發而忽略硬體開發的難度,最後還是會到亞洲來尋找供應鏈,而邁特可以說是深圳以外的另一個選擇。

Q:邁特是協助客戶一路從設計驗證,試產、量產到最終的出貨以及供應商垂直整合的一站式服務,在這個整合過程中,您認為台灣的優勢與劣勢在哪裡?

A:深圳的供應鏈非常完整,反應的速度很快,願意做很小的訂單,這是它們最強的地方,台灣的供應鏈很多到大陸去了,但是我們的經驗還在;另外就是我們的整合能力超過深圳,比如大家都知道的 Seeed 就是專注在電子電路,但是機構、模具這些它們就不做。

邁特電子積極出國參加新創相關展覽(圖片來源:iPOE)

邁特不僅包括產品設計,特別是安規認證,我們比深圳更有經驗,但是談到行銷,深圳很早就透過阿里巴巴這些大型網路平台切進電子商務,讓外國的客戶比較容易找到深圳的供應鏈,造就當地企業以飛快的速度成長,Seeed 和 DFRobot 都是這樣崛起的,而台灣相對落後很多,一直到現在,大多數廠商還是沒有辦法透過網路平台接單生產。

我認為台灣的環境沒有辦法出現第二個 Seeed,但要找到台灣的優勢,就必須「強調服務的全面性」,做到真正的 One Stop,把附加價值做得比別人高,因為比價格,我們沒有優勢。我們不需要和深圳比較,而是應該靈活運用兩地的優勢,比如台灣的文化較傾向西方文化,我們更懂得服務,而且我們的網路是開放的,因此如果要做一個面向全球的產品,台灣更適合成為供應鏈;如果是要進入大陸市場,就直接找大陸會更適合。

Q:我們看到大陸的幾家廠商在發展科技教具獲得很好的成績,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有沒有機會誕生像是 Makeblock 或是 UBTECH 這樣的新創公司?

A:邁特跟很多國內外從事科技教育教具開發的廠商合作,例如台灣的聯發科、智高,也有來自墨西哥、矽谷的廠商。我認為教育市場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地化」,這邊指的不只是產品,而是整套的整合服務。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教育是另外一個專業,特別是 Sales Channel 特別重要,我們不會自己跳進去,一定要形成一個策略聯盟才可行;我們注意到 Seeed 將「柴火造物」切出來,邀請很多教師演講,這也就是在做教育市場的布局。

不少創業團隊會到邁特創新基地取經(圖片來源:iPOE)

我認為 Maker 不是創業者,兩者有很遙遠的距離;Maker 最多就是技術者,但是 Maker 文化的興起,對台灣的產業發展是有幫助。

由於台灣沒有人口紅利,因此缺乏大量生產的利基。我認為物聯網很適合在台灣發展,因為整個物聯網是很破碎的,而且必須從軟體與服務這端想一個整合性與服務性的 Business Model,而不是一個單點的產品;未來的工廠若要在台灣生存,就必須跟很多不同的 SI(系統整合商)合作,而且自身要有高度彈性的客製化能力,去滿足不同 SI 的需求,

勁園國際就是一個科技教育市場的 SI,它有自己的平台、Channel、know-how,但是在台灣內部市場,量不會大,如果邁特和勁園合作,就是要設法滿足這種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這當然需要更多人才的投入,而 Maker 文化對於製造業人才的培育是很重要的,這幾年我們發覺到有更多年輕人願意進入工廠投入製造業,這和 Maker 文化的興起有關係。

台灣如果要做科技教具開發,我覺得往「利基型教育產品」走(比如高規格的教育市場,鎖定特殊族群),不走大眾化和商業規格的產品,相對來說比較有機會,像是我們最近有來自史丹佛大學的醫療專業 3D 列印機廠商尋求合作;另外一個機會,就是成為「技術規格的制定者」,台灣的問題是比較會去當追隨者,因為風險小,但是這樣很難站上全球的制高點,至少要積極的參與這種規格的制定。

邁特最新也自行開發了 Arduino 相容的開發套件 MTDuino,可像積木般堆疊(圖片來源:iPOE)

新技術一定是先跟教育端結合,比如 AI,但現在實際的應用還很少,不過這類的課程非常受歡迎,因為大家認同 AI 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就會想要進修上課,所以賺到第一波的通常是從教育端出發。舉例來說,我們為了要讓大家更了解 Sigfox,我們就把大家熟悉的 Arduino 跟 Sigfox 結合,做成一個開發板,讓大家來學習。

另一個教育市場的商機就是類似 Air Box 的 Sensor Hub,這樣的產品也非常有機會,因為大家都在談 AI,但往往忽略 AI 的基礎還是物聯網(Data 加上 Training 才是 AI 的基礎)。大部分人並不會接觸到演算法這一端,而是從事如何規畫及架設 Sensor、收到正確數據的工作,這也就是 Sensor Hub 的概念,是 AI 教育的基礎。

(本文由合作媒體 iPOE 科技誌提供;責任編輯:賴佩萱)

iPOE科技誌
iPOE科技誌

Author: iPOE科技誌

iPOE科技誌自2018年九月以季刊形式發行紙媒並連結官網與社群建構產學共創平台,促進產業生態系的發展。。於2019年串接Make國際中文版官網進行跨媒體合作,歡迎關心科技教育的朋友們一起分享自造與科技教育相關資訊。 http://ipoe.cc/ http://pacme.asia/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