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NPLUS
科技的發展,除了改變人類的生活與思考模式,也可作為藝術作品重要的傳播「載具」,本篇文章帶您一窺 3D 列印導入藝術品的創作及其背後的深刻意涵。
現代藝術領域廣泛、形式多元,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結合不同的媒材創作,促進跨領域藝術的展現。現在,藝術也跨足科技,許多藝術家在作品中注入科技技術,為作品添加更多元的層次、展現藝術品的豐富面向。
當超現實主義的畢卡索變成「現實」
西班牙著名的畫家、雕塑家畢卡索,身為立體主義的代表者,為藝術界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創造出獨有於二維空間上的「立體」、豐富地表現出事物的各個面向,其古怪、超現實的作品世代以來也激發無數現代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想像一下,畢卡索的超現實作品變成「現實」,會給你怎麼樣的視覺感受呢?
來自巴基斯坦的藝術家 Omar Aqil 利用 3D 列印技術讓畢卡索的「立體主義」作品再次「立體」起來,而這系列實驗性的作品名為「MIMIC」。有別於一般仿畫,擅長平面設計的 Omar Aqil 隨機挑選 6 件畢卡索的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將這些作品轉化成 3D 立體雕塑。
在這個視覺藝術系列作品「MIMIC」中,Omar Aqil 主要用 3D 模型來呈現人類的複雜思維;不過,Omar Aqil 並不是依樣畫葫蘆,他在作品中融合了一些自己的想像和感受,且經過 Omar Aqil 的重新詮釋後,主體與背景的線條比起手工繪畫時的歪扭與不完美,變得更加滑順、平整,色彩也更為飽滿,無形間讓整個作品的層次更為分明。
這些作品不僅是 Omar Aqil 對畢卡索的致敬,更是藝術領域裡的一種創新挑戰。 Omar Aqil 表示,他一直都很喜歡畢卡索的作品,藉由這次重新創作經典作品,傳達出不同人對於同件的藝術品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鳥籠裡的藝術
藝術作品有時除了讓人觀賞,有時也反映現代社會現象。來自丹麥的藝術家 Benjamin Nordsmark 在他的作品 Comfortable Captivity 中,利用 3D 列印技術印出一個迷你版的自己,將迷你版的自己囚禁在中式鳥籠中。
鳥籠中的樹木,是 Benjamin Nordsmark 用鐵絲、塑膠和顏料手工製成;而 3D 列印迷你版的 Nordsmark,則獨自坐在樹上,看著唯一的出口,卻始終不肯邁出步伐,大步走出去。
透過這種結合傳統手工與科技的方式,在同一件藝術品中,串起過去和未來。Benjamin Nordsmark 質疑人們總是依賴著過去,而停滯不前的生活方式,藉此比喻現代人總是選擇簡單、安逸的生活,而非勇於探索新世界、面對挑戰,並希望鼓勵大家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小結
藝術是「美」的展現,是人們對於事物的感知,更是將生活體驗沉澱的過程;藉由藝術作品,藝術家能傳達個人的信念與態度,觀看者則能獲得共鳴與反思。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不但激發出更多創意想法、展現作品的深刻意涵、豐富人類的精神與生活,也促進跨界媒材與資源的運用,開啟更多元的可能性。
(本篇文章整理自 INPLUS;責任編輯:賴佩萱)
- 【列印良品】SavorEat開發3D植物漢堡列印機器人「Robot Chef」 - 2024/09/05
- 【列印良品】由食品級矽膠3D列印而成,可重複使用、可折疊、便於攜帶的杯子 - 2024/07/22
- 【列印良品】使用這些可下載的模板,3D列印您自己的變形機器人 -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