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作者:許睿舫

取之於社群,用之於社群/ ATOM 創辦人 Lawrence

Lawrence騎著小折過來,本人比我想像中還要木訥,但也更有人味。

從玩開源3D印表機開始,Lawrence一腳踏進了3DP的領域。2013年決定推出自己精心設計的3D印表機 - ATOM,並希望透過台灣的募資平台嘖嘖把ATOM推廣出去。為此,他帶著ATOM參加很多展覽,希望有更多人將親手操作、親眼所見的體驗,從線下帶到線上分享,進而影響更多朋友來贊助支持他們。

本來以為能有20個玩家支持,大家玩一玩就很好,沒想到後來竟然能售出120台,令Lawrence感到驚訝與珍惜:「雖然比起現在動輒上千萬的募資成功案,這金額好像不算什麼,但這些第一批的使用者都是高手,他們後來自發組成了分享社群,給ATOM帶來最重要的支持。」

進入備貨階段的他們,因為頭洗下去了,就決定用行動回饋這些支持者:從鉅細靡遺的說明書,到開箱組裝過程的使用者體驗,他們都反覆推敲修正;最令他們感到自豪的是,雖有這麼多細節要處理,最後還是達成了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準時出貨」,沒有愧對大家的支持。

Lawrence在分享會之後,依然認真聆聽使用者的需求與建議

這樣的投入,也引出了很多第一代高手用戶的後續行動支持,除了自組線上社群,不斷切磋與分享,成員們也自己揪了實體活動,例如:大家很強壯的把整台機器「扛」來交流、不會組裝的揪高手來教組裝、自發將改裝樣品或設計圖提供給ATOM,其中有用戶自己開發了六、七種不同接頭,就為了拓展ATOM的應用面。這些意料之外的發展,都讓Lawrence非常感動,有了更認真走下去的動力。

第2代甚至到2.5代,ATOM宣傳影片仍希望以用戶社群為主角,內容都是拜訪前代用戶的實際使用狀況。這些與使用者面對面互動的機會,他們都積極爭取,把握,而每次的交流回饋,也都成為精進的養分,讓產品不斷升級!

到目前為止,ATOM沒有申請任何專利,為什麼?

Lawrence說:「我從一開始就是玩開源3DP,才有機會做出ATOM,現在有人複製了ATOM,就跟我當初一樣,所以並不會覺得怎麼樣。我們還是會專注做品牌與社群,相信支持者還是會黏著在我們身上。」

「取之於社群、用之於社群」及「Maker to Startup,莫忘初心」,正是Lawrence想分享給大家的體悟。

有求必印,有想法就能實現的3D列印服務/智邦生活Ur 3D列印中心

溫彰貴特助帶著滿滿熱情,來與大家分享3D列印的新趨勢

接著由智邦生活館Ur3D列印中心的溫彰貴特助來與大家分享。溫彰貴提到,從服務供應商角度切入3D列印,智邦生活館本身,也希望成為垂直整合3D列印供應鏈的平台。因為若沒有使用過3D列印服務的人可能不知道,提供3D列印服務,並不是只要有足夠的機器幫忙代印即可。

「光有3D列印設備是不夠的,首先要了解客人的預算,並利用清楚的試作範例來讓客人了解不同價位的成果差異;其後還要根據客人的能力與需求,提供繪圖、掃描,甚至後製加工服務;最終需設法印出最接近顧客心中需求的真實作品。」溫彰貴說:「這一切都需要專家的合作、完整的垂直整合,才能做到需求和預算的最佳化成果。」

溫彰貴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是他幫長庚醫院外科醫生製作等比例縮小公仔的真實故事。在親自到長庚為每一位醫生掃描、用石膏材列印出來後,有醫師覺得頭太秃不好看,但修改後客戶又表示不像他,因而被退件,來回反覆修改了三次,才讓客戶滿意。

溫彰貴帶來許多示範作品,讓大家實際觸碰,以了解材質的不同

此外,因應歷史博物館將文物轉成數位典藏的需求,除了協助掃描,還須再轉印出成品;經過提醒才知道,若轉印出來時使用與文物相似的材質,會被誤解成在盜賣仿製品;但歷史博物館還是希望儘管材質不同,看起來依然有該材質的感覺,最後是請師傅再進行後續加工,該館專家才滿意接受。

最後,溫彰貴也提到長期的規劃,目前智邦Ur3D列印中心也正積極與政府單位合作,將垂直整合的範圍更加擴大,透過「共同設計、共同製造、共同行銷」的三階段方式,將設計師的圖檔授權出來,讓不會繪圖的消費者也能選購列印。

由於不會有單一廠商擁有全部的機器設備,能獨立完成「原型設計→小量驗證→大量生產」的全部流程,於是Ur3D站出來整合更多擁有特殊設備的廠商,串聯更完整的設備供應鏈,以滿足更多元化的需求;最後也藉著共同行銷的方式,幫助Maker們在網站上曝光、宣傳自己的作品,並提供販售的平台,來進行共同行銷與銷售。

(本文整理自【Maker Hatch Night_#67】Lawrence和溫彰貴的演講,主題是「3D列印,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責任編輯:賴芳如)

◎加入我們的Line,獲得更多及時文章更新&活動資訊→

加入好友

活動影片

許睿舫
許睿舫

Author: 許睿舫

總是在理性和感性中拉扯的雜學者。過去沉溺於音樂及閱讀,近來希望把從文字中得到的快活,輸出成對他人有助益、對自己釐清想法也有幫助的事情。一直在為培養共感力這件事而學習著。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