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y Area參訪報告】我們的硬體加速器在哪裏?

   

作者/攝影:Ray Tai

 

五月的尾聲,在合作夥伴TRIPLE的邀請下,筆者再次踏上了加州,不過這次造訪的地方是The Bay Area,主要的行程除了到Maker Faire的發源地朝聖之外,也很幸運地透過TRIPLE和MakerPRO社群的連結下,參觀了舊金山downtown還有矽谷當地數個知名的加速器和孵化器,也透過這次十餘天的參訪,仔細地去理解,為什麼今日的硬體新創絕大部分的比例都會選擇參與加速器的輔導,以及灣區當地的加速器為何如此熱門?

加速器 vs 孵化器

共同工作空間、孵化器與加速器之比較(資料來源:邁特電子)

共同工作空間、孵化器與加速器之比較(資料來源:邁特電子)

在介紹這次參訪的加速器前,還是先談談兩個基本原則。

第一件事情,到底加速器和孵化器的差異為何?網路資料眾說紛紜,目前比較符合筆者理解是以下兩篇的介紹:
Should entrepreneurs choose incubators or accelerators?

Accelerators vs. incubators: What startups need to know

簡單來說,最大的差異在於輔導新創時間的長度。在孵化器內,一般的新創會待個一到五年,但是在加速器內,會有非常密集的Program來訓練新創並且要求新創在三到六個月內必須畢業,這也是”加速“的由來。

當然很多的特點還是會有overlap的,例如都強調提供輔導資源還有早期投資資金的媒合,其中世界最知名的加速器是Y Combinator、TechStar和500 Startups,光這三個加速器加起來總共加速了超過2100個新創公司,被投資的資金超過90億美金,而據統計,在美國就有超過235個加速器。

在美國有超過235家加速器!

在美國有超過235家加速器!

加速器評價

第二件事,該如何去評價一個加速器呢?根據富比世的報導,好的加速器應該具備多面向的要求,筆者精簡成以下六項:

評價加速器有六大原則

評價加速器有六大原則

1. 跨域經驗(Overseas Experience):

在國際村的時代,只瞭解美國當地新創是不夠的,一個好的加速器必須要能理解各國新創不同的國情狀況和文化差異;另外,因為牽扯到早期投資的關係,有國際經驗的加速器會知道如何解決已經在不同國家設立公司的新創在被投資上的問題,以及法律和財務上操作的疑慮。

優秀的加速器還會有簽證的諮詢服務,讓各國的創業家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留在當地接受加速器的輔導。除此之外,有的加速器甚至會直接到不同的國家針對個別國情設計符合當地新創需求的加速計畫。

2. 計畫長度(Program Length):

加速計畫的長度代表創業家們必須要停留在加速器的時間,對於遠渡重洋或是經濟拮据的創業家們,時間越長的加速器計畫意味著必須燒更多的錢,所以有些加速器推出了on-line Program,或著是較為彈性的參加時間,來減低創業者參加的負擔。

3. 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

加速器計畫一般會包含創業計畫審核(Business Plan Review)、簡報技巧(Pitch)訓練、公關(PR)等基本課程,每個加速器會強調的核心課程通常不太一樣,例如App加速器越來越強調Growth Hacker和社群經營的課程,硬體加速器則可能會再加上硬體製造相關的訓練和針對硬體通路對接的介紹。

4. 投資關係(Funding Relationships):

這是好的加速器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大部分新創會想要加入加速器的主要原因。一般的加速器除了針對入選團隊會有早期資金投入外,也會定期舉辦投資人媒合會,良好的投資人網絡中應該包含種子、天使和創投等不同階段的投資人,優秀的加速器更會具備跨國性的投資人網絡。

5. 業師網路(Mentor Networks):

除了投資人外,加速器對新創最有吸引力非業師網路莫屬,其中除了包含新創目標市場的潛在客戶和通路商外,供應鏈或是服務提供者類型的Mentor也很搶手,已經創業成功畢業的學長姐們,也是重要的Mentor來源。

6. 有彈性的股權(Flexiable Term):

這邊的Term指的是新創加入加速器計畫的代價,一般的加速器會用早期投入的2~10萬美金和提供加速計畫來換取新創5~10%的股權,也有一些加速器佔股比例較有彈性,但是會有額外的計畫收費(Program Fee)。

灣區知名硬體加速器

接著就進入本文的重點,開始介紹這次到灣區參訪過的硬體加速器:

Founder Space

Founder Space

Founder Space

根據富比世的報導,Founders Space是目前唯一滿足所有條件的加速器,其創辦人Steve Hoffman 和CEO Naomi Kokubo在2008年共同創辦了Founders Space,最大的特色是兩星期的集中式Program,並直接提供Visa的諮詢服務,除了美國本土外,Founders Sapce非常積極的擴展海外市場,目前在中國也和多所加速器和大學合作,在韓國和上海都有符合當地新創的Program,Steve本人也於2015年四月來台和新北創立坊和交大天使俱樂部進行合作交流。

Plug And Play

Plug and Play

Plug And Play

和Founder Space一樣非常重視海外連結的是Plug And Play,其創辦時間和目前第二大的加速器TechStar同為2006年,目前已經加速超過2000以上的團隊,其中包含Dropbox和PayPal。

Plug And Play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包含IoT、醫療、汽車在內總共有12種不同的Program,在參訪時隨處可見的各國國旗和各大企業的logo,也由於台灣TIEC的媒合下,每年都會有不同的台灣新創團隊在此進駐(去年ALCHEMA智慧釀酒器也在此進駐)。

在灣區已有五年歷史的台灣人社群Taiwan UXD Group,也定期會在此辦活動。這次參訪正好恭逢其活動,看到台灣人在矽谷展現滿滿的創業活力,心中的感動不能言喻!

HAX

HAX

HAX

Hax創辦於2011年,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硬體加速器,也是這次參訪唯一總部設在深圳而非灣區的加速器。

5年來總共加速了超過39個硬體團隊,這個數字和其他軟體加速器比起來並不起眼,但是有硬體創業經驗的人就知道,要成功孵化硬體團隊,本身就必須要有很硬的底子,其難度不是軟體或是APP可以比擬的。

其中知名新創的例子除了Maker界的樂高MakerBlock外,在KickStarter募資超過兩百萬美元的”CHIP” – 9美金電腦,前陣子CEO Zak Supalla被邀請來台灣演講的Particle IoT Platform,以及今年剛被選上的ALCHEMA智慧釀酒瓶都是Hax的團隊。

Hax的Program總共區分成兩大塊,若是在產品原型開發階段,主要的Program地點會以深圳(華強北)為主,在那邊除了華強北豐富的硬體零件資源外,也提供了簡易的Lab讓你就地打造產品原型;若是已經有做好成品的的新創團隊,則會加入矽谷當地的Hax Boots Program,此Program會針對販賣硬體技巧和通路對接上有深刻的著墨,並按照產品在美國市場不同的需求送團隊至當地市場考察實際通路和Buyer的狀況。

Tandem

Tandem

Tandem

相對於以深圳為基地的Hax,Tandem Hardware是一個非常在地化的硬體加速器,位於矽谷上方的Burlingame,創立於2007年,不同於Hax一年挑選30個團隊,Tandem重質不重量只挑選10個團隊,採取精兵輔導政策,其團隊被後續投資的比例也較高。

Tandem顧名思義是協力車,除了機構、軟體的工程師直接協力硬體原型的開發外,更有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Hardware Lab,裡面甚至有連台灣Maker Space都很少見的工業級機械手臂、噴塗室、工業級3DP,使用度看起來也相當高。另外Tandam也有駐點的媒體團隊協助硬體新創進行產品影片的拍攝。

在和其團隊討論產品的過程,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產品成熟度相對高,且非常依賴Tandem團隊的工程服務,其中一個團隊的產品是智慧雞尾酒瓶蓋,讓不熟悉雞尾酒調酒的一般消費者可以透過APP和專用瓶蓋準確地調出近乎專業的調酒,非常令人期待其商品化。

Bolt + Autodesk, Pier 9

Bolt及Autodesk, Pier 9工廠

Bolt及Autodesk, Pier 9工廠

Bolt,這次唯一參訪的硬體孵化器而非加速器,他們並沒有提供短期的Program,相對的,提供每個入選團隊較高的早期資金投入(10萬到50萬美金),非常舒適的辦公空間,以及超級無敵豪華的原型實驗室:”Autodesk, Pier 9″。

因為Autodesk是Bolt的贊助商之一,而且”Autodesk, Pier 9″就在Bolt的斜對面, 所以筆者一行人就幸運的進入原本無法參觀的”Autodesk, Pier 9″, 裡面除了除了一應俱全的工業等級3D列印機台、木工區、金屬加工區、縫紉專區、電子實驗室,CNC專區甚至有工業等級的5軸加工機和巨型的水刀機台;除此之外,所有電子零件和金屬零件都陳列整齊且免費讓會員取用;令人匪夷所思的還有一個實驗廚房,裡面的專業廚具設備宛如為了特級廚師上菜所準備。

Autodesk, Pier 9工廠有如Maker Space界的天龍國

Autodesk, Pier 9工廠有如Maker Space界的天龍國(圖片來源

總而言之,整個參訪嘆為觀止,稱是Maker Space的天龍國一點也不為過。可惜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參訪時間關係,設備的稼動率非常低,不免讓人覺得浪費。

除了豪華的原形實驗室,Bolt也提供了和後端生產的鏈結,其主要的合作對象是知名的Dragon Innovation,一定程度解決了硬體新創在後端量產的供應鏈問題。

PCH + Highway 1

PCH旗下Highway 1

PCH旗下Highway 1

然而,此次灣區參訪令筆者最驚艷的其實並不是充滿黑科技的”Autodesk, Pier 9″,反而是Highway 1這家PCH旗下的硬體加速器。

PCH本身是1996年從愛爾蘭起家的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公司,同時在深圳和舊金山都有工廠,和台灣的電子業一樣,PCH早期靠著幫Apple等大廠賺到第一桶金後,在2011年就開始啟動PCH Access的加速計畫,其中比較成功的加速團隊是LittleBits,後來在2013年再把加速Program獨立為Highway 1。

Highway 1至今已經孵化超過67個硬體新創,投資的金額超過1億美金。Highway 1每屆會有10~12個團隊入選,但是卻有12~15個人的充沛輔導資源,包含PM、EE、ME甚至FW的整個團隊,且都是從PCH歷練出來的專家,完全理解開發硬體到製造的眉眉角角。

在Highway 1裡面雖然沒有像”Autodesk, Pier 9″這麼誇張的設備,卻還是具備五臟俱全的兩的EE和ME Lab,其中EE Lab更有連”Autodesk, Pier 9″都沒有的SMT貼片機和烤箱,據參加Program的台灣團隊指出,Highway 1甚至願意無償幫新創團隊去購買他們所需要的客製設備。

如果只是這樣就算了,PCH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去建構了整個硬體新創所需要的eco system,由Highway 1負責加速Program和原型(POC)打造,當進行到需要找零件或是特殊製程供應鏈的階段,該加速計畫會有兩個星期帶你去深圳並且幫你串連好你需要見的供應鏈廠商。

如果上述作法所打造出來的原型不適合生產,還可以轉到PCH旗下的Lime Lab去做產品的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做完DFM的產品,直接在PCH進行真正的量產。量產完若需要通路資源,它還成立了專門和通路商對接的TNS CONNECT和自己的電商平台Fab,等於是從IDEA開始到最後的商品販賣,PCH的整個生態系全包了。

PCH建構出完整的硬體加速生態體系(本圖修改參考南星創速器/Lman資料,圖片來源:邁特電子)

PCH建構出完整的硬體加速生態體系(本圖修改參考南星創速器/Lman資料,圖片來源:邁特電子)

結論

看看PCH的例子再想想台灣,其實從相同背景出來的電子製造EMS,台灣不勝枚舉,資源也絕對不會比PCH差,為什麼這樣的加速器模式,在2009年HAX出現以後,甚至到2011年的PCH Access後,至今還是沒有看到任何廠商提出上的了檯面的相似布局?

除了朱拉面之前精闢的分析外,筆者自己的看法是從2009到2014都還是手持式裝置OEM/ODM的榮景,當時台灣不乏新創和加速器,但也是以電商、APP、O2O等軟服務為主,注意到硬體新創價值的公司並不多。另外大廠的組織問題在筆者之前的文章:「面對全球硬體創業潮,臺灣的機會與挑戰?」已提過就不再贅述。

但是時至今日,手持式裝置前途茫茫,破碎多樣化的硬體新創看似要正要揭竿而起,然而不管是在矽谷還是深圳,想要做一個真正的硬體加速器,台灣的空間已經明顯被邊緣化了!

盼望有志之士能一同努力,儘速打造一個整合台灣優勢且具有台灣特色的硬體加速器吧。

期待整合出屬於台灣的硬體加速生態體系(本圖修改參考南星創速器/Lman資料,圖片來源:邁特電子)

期待整合出屬於台灣的硬體加速生態體系(本圖修改參考南星創速器/Lman資料,圖片來源:邁特電子)

完整參訪圖片簡報連結

Ray Tai
Ray Tai

Author: Ray Tai

電子製造圈打轉十餘年,自造能力薄弱卻愛湊熱鬧的Maker觀察家兼潛水夫,興趣泛濫但對推動工廠改革和快速試製有莫名熱情。 現任邁特電子新創服務負責人、快製中心小量試產講師,同時擔任MakerPRO社群顧問。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