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輕鬆動手|Michael Huang
郭台銘先生曾誇下海口,要在三年之內打造機器人百萬大軍,這是在做春秋大夢?
日前在網路上碰巧看到了一篇商周的文章,引發了一點小思考(原文:郭台銘機器人大夢,日本人先做到了),文章內容說的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在幾年前便誇下海口,要在三年之內打造機器人百萬大軍,讓鴻海集團的生產線達到無人自動化,然而眼看著一年一年過去了,似乎還沒有相關的消息放出來,因此反觀日本光榮(Glory)公司開發的機器人「NEXTAGE」,以及其工廠生產線的人機合作,就顯得相對耀眼。
這邊就有幾個值得思考討論的重點:
看到機器人的用途與潛力,就要全面發展機器人?
當然機器人能夠不眠不休地取代人工,對於代工廠來說當然是絕對的利多,但是全力投入發展無人產線到底會不會是正確的選擇呢?
這邊我們可以再細分成幾個層面來看:
1. 技術面:
剛好郭台銘董事長在提出百萬機器人大軍時,我與全球三大機械手臂公司之一的瑞士大廠艾波比(ABB Ltd.)的主管聊到這件事情,即使他僅是輕描淡寫的給我一些數字然後帶過,但是臉上的輕蔑說明了一切,在他看來這似乎是外行人吹出來的牛皮。
當然郭董提出來的僅是預期,然而過於樂觀的預期不免令人莞爾一笑,這當中所存在的技術面問題該如何解決,似乎不單單只是砸重金就可以解決的,像是百萬台機器人就需要重複百萬次的機器校正,時間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似乎就不是那麼樂觀。
2. 執行面:
即使完成了百萬台機器人大軍,是否就從此一帆風順、可以不斷地生產呢?上線運作時當然會有機器維護與保養,但除此之外,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要更換代工的產品時,該怎麼做?
以電腦的例子來看,我們都知道電腦其實很笨,只會依照我們的指令運作,而機器人也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說當要更換代工產品的時候,機器人會完全無所適從,而需要我們重新下指令、校正後,才能執行,那就是百萬台機器人要再做一次「百萬次校正」,這樣看來還會是最好的方法嗎?
3. 觀感面:
再來是比較企業形象面以及社會價值面的事情。一味地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當然是成本考量下的合理選擇,但是這也代表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即使在發生重大災害的時候有伸出援手(相關報導),我想在操作員的眼中,企業形象還是很難平反。
以上的1與2兩點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做法,這部分也是為什麼日本光榮公司的生產線採取不太一樣的做法,甚至早在兩、三年前的美國就已經採取這樣的思維了: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先生提出製造業回流美國時,順勢而起的Rethink Robotics公司將其主力產品Baxter投入應用在人機合作的產線上,致力於降低機器與人合作時操作人員有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及發展讓機器人聽命於操作員的最有效合作方式。(參考TED: Why We Will Rely on Robots)
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
《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同樣的,看到媒體報導時,我們應該要能夠判斷是否真有其價值,我想多數媒體不會製造假新聞(一定是手滑眼花,絕對沒有政治利益關係的(咦?)),但是卻有可能利用部分事實來達到宣傳效果,營造出某些容易使人誤會的假象。
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不談,Rethink Robotics在人機互動這方面或許不是發起者,卻絕對是現存的佼佼者,但一開始的文章中卻以日本光榮公司為範例,似乎有失公允。
回到Maker的角度來看,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媒體上看到哪些人做了什麼事情,或者是說哪一項新技術推出,看得我們滿腔熱血沸騰到手指可以發射出空氣砲,但是這就代表我們一定要依樣畫葫蘆來做一個project,或者是用這樣的新技術來完成某件或許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嗎(比如說用藍芽iBeacon功能判斷使用者是否接近,來決定是否開燈)?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資訊大火中的我們,只在濃霧中看得見眼前的樓梯向上,卻看不到身後的逃身門。
靜下心來,各位Maker,我們應該從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發來看事情,有使用者、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或許市場不大,但至少還是存在著價值,這樣子才有實踐的目的與衝動啊!
- 【開箱文】RAK WisCore v.s. AIY Project開源語音套件大車拼 - 2017/12/13
- 【Tutorial】Intel Quark SE C1000的安裝與設定 - 2017/08/19
- 【Tutorial】 LinkIt 7697讓藍牙遙控車動起來! -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