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身上穿衣戴物,這是自古就有的事情,而且一直是很重要的經濟活動。如今,「穿戴」這件事走到一個再定義的時間點,關鍵就在於「智慧化」。
近來相當火紅的新商品類別,正是所謂的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這些裝置說穿了就是加了電子系統而「智慧化」的穿戴配件,如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等。然而,這只是穿戴智慧化的一個開始。
1. 你我穿戴什麼?
不妨想想生活中可穿、可戴的衣物,在頭上有帽子、眼鏡、耳機;脖子上有圍巾、項鍊;手上有手錶、手環、戒指;腰上有皮帶;腳上則有鞋子。這些林林總總可以填滿百貨公司內的數個樓層,而未來,連布料的衣物都可能會「電子上身」!
若想將這些衣著配飾智慧化,目前可再分為四大類型,分別是戴在頭上的帽子、頭盔等,配戴在手上的手錶、手環等,穿在身上的衣服、手套等,以及更貼身、甚至植入人體的生物電子裝置。不同類型的應用功能定位往往會有差異,可參考下表。
[table caption=”表一 穿戴裝置四大類型” class=”table table-striped”]
,類型,裝置,功能
1,頭戴式,眼鏡、頭盔,- 整合眼、口、耳三種感官,並具備顯示功能~~- 穿透式/非穿透式顯示
2,配戴式,手錶、手環,- 可顯示簡單資訊~~- 以通知、提醒為主要功能~~- 生理資訊偵測
3,穿著式,手套、大衣,- 與衣服整合的電子紡織品
4,生物電子,電子皮膚、電子器官,- 整合電子與生物學之技術產品
,,,Source/資策會
[/table]
2. 為何需要穿戴式裝置?
相較於PC、NB,甚至是手機,使用者一定得用到「手」來操作,穿戴裝置就是想打破這個限制,讓雙手空出來,可以去做更多事情。例如在開車或運動時,想接聽電話、查詢地圖或控制音樂,或在特殊的工作場合,如挑戰極限運動、醫生手術、工廠器材維護、軍人實戰等,Hand-free會是很關鍵的需求。
另一個特性則是因為穿戴裝置更貼近人體,所以可以用來量測生理訊息,甚至進行生理治療的行為,如釋藥控制等。為了健身或健康,近來歐美吹起了所謂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的新浪潮,也就是有愈來愈多消費者自發追蹤生活中不同面向的資訊,包括日常活動習慣、生理(biometrics)特性、睡眠狀態與心情等。要達成這些紀錄及分析需求就少不了穿戴裝置上身,也讓這類裝置的後勢看漲。
Gartner研究總監 Angela McIntyre分析指出,在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趨勢之下,美國已有69%的成人持續為自己或親人追蹤某種健康指標,例如:體重、飲食、運動習慣或疾病徵狀。在最為熱中此類追蹤活動的族群當中,全球有超過90%的消費者團體會舉辦聚會,以分享個人經驗與做法(Source)。
3. 定位穿戴式裝置
穿戴式裝置是可穿戴在個人身上的某種裝置,既稱為「裝置」,就不是一般的絲、棉質衣著,而是配置電子系統而具有感測、運算、控制、儲存和連結通訊功能的智慧性設備,如智慧手錶、手環、眼鏡、頭盔等等。
就功能面來看,穿戴式裝置有四大指標功能,分別是顯示、訊息互動、向內的生理監測,以及向外的環境監測。下表是目前穿戴式裝置的市場區隔,也可分為四大領域。
[table caption=”表二 穿戴式裝置市場區隔” class=”table table-striped”]
,市場區隔,穿戴裝置類別,應用功能
1,健身(Fitness)與~~健康(Wellness),智慧運動眼鏡~~智慧衣~~睡眠監測器~~情緒量測器,運動與心率監測~~計步~~日常活動監控
2,保健(Healthcare)與~~醫療(Medical),血糖計(CGM)~~心電圖計(ECG)~~脈博血氧儀(Pulse Oximetry)~~血壓計~~藥物制放系統(DDS)~~,生理訊息量測
3,資訊娛樂~~(Infotainment),智慧手錶~~AR/VR頭盔~~智慧眼鏡~~,穿戴式資訊娛樂應用
4,垂直市場,免手持終端~~AR頭盔~~智慧衣,工業/倉儲/軍事等特殊應用
,Source/Freescale,,
[/table]
上述穿戴裝置各自多少具備這些功能,目前市場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多是手錶及配戴型的裝置,但就總體性來看,頭戴式裝置可發揮的能力最大,當然,在應用上的潛力也愈大,特別值得多投入些心力來開發。
[table caption=”表三 穿戴式裝置能力比較” class=”table table-striped”]
應用潛力,資訊與娛樂,運動與健身,醫療與照護,安全與保全,專業與特殊
穿戴總體,63,24,30,27,56
頭戴顯示型,30,0,11,13,40
手錶型,23,16,13,8,8
配戴型,6,8,6,6,8
,Source/IEK,2014/03,,,
[/table]
由於是穿戴在身上,這類裝置的尺寸自然是愈小愈好,電池續航力則是愈久愈好,所以運算能力不會太強,因此,目前的穿戴式設計也就走向以智慧手機為中心的主從架構:將穿戴式裝置視為收發資訊的終端(Client),而以手機為運算處理的主機端(Host),再延伸與雲端(Cloud)的大數據(Dig Data)連結。
隨著個人身上具有「智慧」的Gadget愈來愈多,這些裝置除了與手機串連外,也可以彼此互連,傳遞分享個人心跳、溫度、血糖等生理訊息,以及來電、社群等資訊,進而形成一個個人物聯網(Personal IoT)。
然而,如前所述,今日所見的穿戴式裝置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更進一步走向智慧紡織品(Smart Textile)的領域,這顯然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新領域。就如同過去的PC、電視及今日的手機帶出了龐大的週邊體系及商機,可以想見圍繞著人體的穿戴裝置、智慧紡織品將發展出另一套的生態及經濟體系。
本文參考資料:
1.《智慧眼鏡跨裝置運算趨勢》演講/資策會智通所林敬文組長(CTIMES Forum, 2014/7);
2.《穿戴式平台開發介紹》/Freescale Bruce Cho(CTIMES INNOBAR, 2014/11)
- 完美重現鋼鐵人的方舟反應爐 - 2024/09/19
- 【白皮書導讀】嵌入式AI落地,ARM NPU工作架構剖析 - 2024/01/09
- AI PC市場大餅浮現,Intel、AMD為開發者做好準備了? -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