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造時代 3D列印面臨安全問題?

   

 

當食物、身體器官等都能列印,安全議題就不能再輕忽了。

3D列印技術不斷的進步,在材質及應用上也越來越廣泛,而隨著價格持續下降,也讓3D列印機開始走入消費市場。UL亞太區事業發展經理陳立閔指出,儘管對歐美市場而言,3D列印機仍屬特殊化且高單價的產品,但台灣也率先推出較為平價的產品。不過他也表示,除了拚價格之外,影響3D列印機銷售的因素還包含印製速度、解析度、顏色、耗材、尺寸等。

三緯國際立體列印公司(XYZprinting)日前宣布推出掃瞄列印二合一的3D列印機以及可印製食物的3D食物列印機,其目標是希望將3D列印機的市場從個人工作室延伸到家庭客廳,甚至廚房。此外,紐約大學理工學院的Botfactory團隊在日前利用3D列印機印製了可使用的電路板。陳立閔表示,列印機的價格不斷下降,並且從列印裝飾性元件進步到可列印功能元件,都為3D列印機帶來非常大的突破,尤其當功能性元件可被印製出來,其影響將會非常可觀。

不過,隨著3D列印機走向低價化的趨勢,陳立閔認為,未來3D列印獲利的最大來源不是機器本身或耗材,而是圖檔資料庫,用戶可自當中得到高品質、能夠使用且安全性的圖檔,另一方面,廠商也可由資料庫中管理使用者下載的圖檔,甚至製作使用履歷。因此,目前許多3D列印廠商都已開始轉型,除了硬體銷售之外,也開始建立自家的資料庫。

然而,當一切都能夠免費且自造,這些印製出來的產品你敢用嗎?目前市場上對於3D列印機的話題大多是能夠客製化、使用材質、印製速度等話題,但卻鮮少談論其安全性議題。陳立閔指出,產品的安全風險,隨著時代的演進變得更為複雜,而3D列印機也是如此。不過由於其應用廣泛,因此陳立閔也表示,目前全球的共識是不為3D列印機特別制定規範及認證,而是依照其使用環境和範圍做相關的安全測試。

UL健康科學部亞太區工程部協理王舜民表示,以3D列印用在醫療產業為例,目前已有助聽器、牙科等部分醫療應用藉助於3D列印機來印製客製化產品,不過,當3D列印機進入更複雜的應用,如列印人工關節、整形外科或甚至未來可列印出人體器官、血管等,將面臨除了材料的安全及生物相容性外的其他問題,如3D影像取得之誤差、列印誤差、材質是否因清潔滅菌等程序後失能降級、結構支撐工法的設計可能因人而異等。

因此,成品必須經過逆向工程來確認、校正。另一方面,由於目前沒有針對3D列印機所制定的規範,因此在醫療產業中,成品與其他醫療器材同樣都必須經過FDA或相關法規的認證。陳立閔指出,隨著3D列印機走入消費市場,消費者對於其使用的安全性或者認證意識將必須更為加強。
(本文同時發表於CTIMES

丁于珊
丁于珊

Author: 丁于珊

從傳播系闖進科技圈,書寫硬底子的動人故事。現任CTIMES採訪編輯及MakerPRO共筆作者。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