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展榮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也許是共創台灣下一代文化的實驗室,但以目前的發展卻是往一個”開蛋塔店”的方向發展。台灣不能輸,任何的嘗試,只要起心動念是為台灣好,都值得鼓勵,但仍應找到一條長遠的發展途徑。
台灣發展現況
目前在台灣已有多間營運經驗豐富的Coworking Space,如Changee、卡市達創業加油站、CLBC等,而更多的同質性空間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各個地方陸續冒了出來。事實上,Coworking Space的獲利並不容易,不論經營者或創業者,相信很樂意來看到更正面的發展,因為大家是同一條船。
據說台灣目前有超過一百多個空間,有幾家業者也開始已成立了coworking協會開啟了對話及合作的能量。台北的CLBC、台中的好伴和高雄的數位內容創意中心(Dakuo),一年多前也一起推動了國際在台灣Coworking Visa的發展。
空間的關鍵元素:自己的社群文化
共創、分享和交流都是空間關鍵的元素,以國外的案例,一個空間就要像是一個博物館一樣,而讓空間活起來的關鍵則在於”策展人”或”社群經理”這個角色。通常大約要花個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才能發展出自己的社群文化,進而才有機會獲利,因為成功的關鍵在建立”TRUST和價值”。
台灣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對Coworking背後的意義還在發掘中。有的是房地產業者的背景,為了增加住屋率而從商務中心轉型到Coworking Space,有的是佛心來了弄了一個空間無償以回饋社會的付出,有的是為了政府的KPI,有的則是「因為他有所以我也要有」的心態而跳下來做。
不管是哪個方式,我們相信真正會成功的還是要回到了起心動念的初衷:為何要做和到底這個空間要如何永續經營。最關鍵的就是,請想清楚:「在所在地區的Ecosystem中,自己的空間所扮演的獨特性任務為何?」
要如何打造「共享 X 共創」的氛圍呢?
社群是現實的,但絕對也不是因為有免費的場地而來。但以目前台灣的發展,的確是有點不健康,因為如果營運單位無法永續經營,社群的發展也無法往正向發展。目前比較痛心的是政府推出的都是免費的,業者也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嘗試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及永續經營的能量。
幫助創新者或創業者不見得一定要從免費的空間開始,而是要回來解決這群夥伴遇到的問題。空間是需要的,但是建立一個正面共享、一起願意互相協助的社群才是關鍵。從一個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的方向出發,一個開放式的空間才有機會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盼望
如果空間的發展只為了營造一個新潮流的氛圍,但參加的人卻還是窩在自己的角落、或要求有自己的隔間,那Coworking的共創和分享那又要如何來發展呢?
Coworking就像是一個廟宇或公園一樣,一定有幾位靈魂人物在這塊地方不斷地傳遞這塊地方的”Why us and why now”和不斷招攬更新的伙伴來參加,但同時又能顧好長期支持的夥伴。不管叫他策展人或社群經理,或廟公、傳教師,他都是一個空間裏最關鍵的人物。
延伸閱讀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
2015/01/30
以目前所接觸到的、觀察到的、體會到的,
問題在於Space無形中對於許多人總有種屏障,
不覺得那是個自己可以去的地方,
似乎在工作空間裡工作,
一定要是做著什麼很偉大很猛很了不起的事情,
那可能也的確是在空間裡的工作者們,
不自覺就會散發出的一種氣息,
而如果一個空間主要依靠某個靈魂策展人物,
空間本身的價值只建構在靈魂人物上,
當那個人物消失的那天反而會是更難彌補的損失,
去除靈魂人物讓不抱著任何人物崇拜的人能走進,
才是一個空間該營造的價值吧
認同筆者說Coworking就像是一個廟宇或公園一樣,
而人們之所以會走進公園,
是因為覺得他可以走進去,
而不是因為裡面有著誰誰誰,
因此工作空間如果仍像現今走向抓著很多做著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分享會,
並沒有真正抓住共工的概念,
比較接近是經營展演場地,
因此未來要何去何從,
假設從共工的初衷轉譯成目標客群,
其實還有太多沒有開發的市場,
讓上班族下班後還願意走進工作空間一趟,
應該才是工作空間要發展的方向吧
2015/01/28
話說,「共同工作空間」讀起來太拗口了,簡稱「共工」如何?而自由軟體熔鑄場OpenFoundry之類的地方,就可以叫「祝融」。這樣合作起來,我們就可以再次捅破天了!
文中提到廟宇,也可以真的新塑一尊水神共工起來拜。水象徵渠道、通路、資源、業務部門、管理人員,而火象徵文明、智慧、技能、研發部門、工程師,當年就是兩邊打起架來才捅破天。這次我們應該要通力合作,消弭衝突,然後蓄意來再次捅破天。
2015/01/29
又天兄,有趣又生動的形容!
話說,OpenFoundry的補助好像要停了,可能難以為繼,哎…
2015/01/29
又天兄! 感謝您的分享阿~ 「共工」還是第一次聽到,真的還蠻容易上口的用語。
2015/01/27
問題是:“誰買單策展人呢?”
2015/01/29
Dear 麵包R
您好!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通常我會建議空間或空間一起合作的社群夥伴的團隊,來培養或尋找到有策展人能力的夥伴。有關費用,就會列入在空間或社群裡的營運成本。 這樣的投資,將會從空間的收入中或社群夥伴合作的收入中來負擔。 所以一個具有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對空間經營者是很重要並必須去面對的議題。
2015/01/29
非常同意David,一個空間或社群,必須有這麼個靈魂人物,而且應有自己的清楚論述(或信念-想推動社群的初衷)!
2015/01/29
感謝敏銓!! 您說的這個”靈魂人物”,真的才是空間最重要的資產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