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采諭
當AI人工智慧走進體育場,運動不再只是揮灑汗水,更成為數據與演算法交織的創新場域。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主導推動的「運動×科技行動計畫」,正以實際成果向世界展示,台灣如何以AI、物聯網、感測技術等先進科技為運動訓練、比賽與健康管理帶來突破性革新。
2025世界壯年運動會(世壯運)登場,國科會攜手教育部體育署、經濟部及國家運動科學中心等單位,聯合推出一系列智慧運動科技場域,重點項目包括「棒球鷹眼系統」與「田徑配速系統」。
本土研發的台版「鷹眼」系統、智慧田徑
此次計畫最受矚目的亮點之一,是於天母棒球場落地的「棒球鷹眼系統」。這套由台灣團隊自主開發的先進系統,模擬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鷹眼機制,透過多台高速攝影機與AI視覺分析技術,能即時捕捉每顆球的飛行軌跡、旋轉數據與落點精度,並生成九宮格好球帶與360度動態影像,為裁判判決與選手訓練提供強大支援。
這套系統不僅有助於解決以往判球爭議,也能突顯球員的運動表現,透過棒球迷熟知的九宮格進球落點,讓觀眾享受前所未有的觀賽體驗,也象徵台灣在AI運動應用上邁入自主開發的新里程。

棒球鷹眼系統
除了棒球,在世壯運賽事中也將同步於臺北田徑場導入配速輔助系統。此系統透過在跑道內側裝設LED燈帶,由中央控制系統調節燈光速度,引導選手配速節奏。這對基層與業餘選手的助益極大,可望縮短與專業訓練資源的落差,讓更多人透過科技突破自己的極限。

田徑場配速系統
值得關注的還有「AI防溺-智慧泳池安全監測系統」、「科技射箭分析系統」、「AI體感偵測」與「骨骼動作辨識」等多項技術,分別展現了科技在安全防護、動作偵測與視覺化分析上的應用,讓「運動即科學」的願景落地實現。此外,國科會也規劃完成運動數據雲平台建置,結合AI分析與個資保護架構,為健康管理與精準訓練提供強大後端支援。
從研發到場域 驅動Maker參與、創新加值
與以往「實驗室出品」不同,國科會指出這項計畫的三大策略:「引進關鍵技術、發展自主品牌、建構國家級產業體系」,其核心精神是『場域即實驗室』,也就是要讓研發成果在真實使用環境中接受測試與優化,不僅提高科技實用性,更降低了創新門檻,鼓勵Maker、工程師與學生參與科技原型設計、場域驗證。
小結
當AI遇上運動,每一位市民未來都可透過穿戴裝置、手機App或公共設施連接雲端平台,獲得個人化的運動建議與健康分析,實現全民運動與智慧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如此,讓科技真正連結現場、走進日常,更是一種創新文化的重塑,也點燃更多人參與創新的想像與行動。
(本篇文章經同意轉載自vMaker,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謝嘉洵。)
- AI×運動:讓科技創新連結運動場域 - 2025/05/27
- AI助教來了!人工智慧將改變傳統教育模式 - 2025/02/05
- 人形機器人崛起:從工業應用到未來生活的全新突破 - 2025/01/02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