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又稱無人駕駛、無人車、自駕車等等,指一種需要駕駛員輔助或完全不需要的自動化載具。它可以不需要人類操作,就可以感測到周遭環境而進行導航與路線的修正。目前市面上出現的仍然是輔助工具,至於完全自動駕駛目前仍未商用,大多為原型機及展示系統。
自動駕駛汽車的系統可以追溯至1920年代與1930年代,而真正自動駕駛的汽車則出現在1980年代。在21世紀後,許多公司都著手進入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項技術也正突飛猛進。全自動駕駛已在試驗車輛得到了肯定的成果,而特斯拉汽車更是率先推出了在特定環境下可以實現自動駕駛的汽車。

自動駕駛想像圖(圖片來源)
自動駕駛主要配置有哪些? #
自動駕駛汽車必備的配件有以下幾項:感測器、動態定位、智慧決策。
感測器是對周圍環境進行辨識的重要工具,就如同人的五感,會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並傳輸給大腦,只不過自動駕駛的大腦是人工智慧。感測器再細分又可分為攝影機、光達、雷達、超音波這四種,而不同的感測器對環境的辨識能力也會有所不同。
動態定位即相當於Google 地圖。當系統接收感測器傳輸過來的資訊後,會再經由協同式定位模組接收GPS、IMU 與車輛動態訊息等等,辨識車輛所處的位置並設定目的地。
智慧決策更是類似我們人類的大腦。它會整合各系統傳輸過來的資訊,並決定自動駕駛汽車整體的運行,包括判斷對向來車未來的行駛意圖與速度,並決定是否要修改當下車子行進的速度或方向。

自動駕駛模組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
對於自動駕駛而言,未來的挑戰會在哪裡? #
儘管如今我們對自駕車充滿想像與希望,但是自動駕駛技術仍有許多可以預見的挑站與障礙。
最重要的一點:人工智能過於理性,但是路上的司機們並不會。對自動駕駛系統而言,目前需要突破的一項技術就是該如何應對突發狀況,包括但不限於超速、闖紅燈等等各種違反交通法規的事情。
而就算克服這項關卡,完全自動駕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法規的重新制定、街道的重新規劃、基礎設施的升級等等,這些都需要大刀闊斧的進行改變。更甚者,肇事後責任歸屬的判定也需要重新劃分。眾所周知,自動駕駛系統是由人工智能操空車輛,但是如果出現交通事故,責任歸屬又該如何進行判讀?該如何將責任從人聚焦到車輛,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目前而言,完全自動駕駛離我們似乎還很遠。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相信這一個未來也不會太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