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TALKS】後疫情時代Maker社群的變與不變
關於此課程
身為台灣第一家 Fablab ,Fablab Taipei始終兼持著Fablab的精神,除了推動數位製造的少量、客製化作法來改變大量製造帶來的問題外,更強調將眾人的智慧結合在一起,依靠知識和經驗分享,加速科技的進步。
面對疫情及全球Maker運動的變化,這兩年多來Fablab Taipei創辦人Ted仍在其崗位上,串連有心、有力、有創意的Maker與設計師,以各種型式持續滾動。這次MakerTALKS邀Ted分享他對全球及台灣Maker社群發展的觀察。
擁有南加州建築學院碩士學位的Ted,其創業的契機來自於就學時期打工的經驗:「在學校的工廠工作時,我發現我非常享受將想法動手化為真實的這個過程。」
當時的他雖然仍對Maker運動一無所知,但那份動手創作的悸動卻始終留在心中。2013年自美返台準備開啟自己的事業時,又正逢3D列印機專利即將到期,Maker風潮正從小眾領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天時地利人和之下,Ted決心創辦一個能讓所有人盡情動手做的空間,Fablab Taipei就此成立,而這項決定也讓他自此與Maker結下不解之緣。
談及最初的時光,Ted表示:「起初,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對Maker這件事懵懵懂懂。」當時的他們其實也不太知道究竟怎麼樣才算Maker、Maker到底能做什麼。在一知半解下一邊摸索一邊嘗試。
當時隱身於民宅內的Fablab Taipei並沒有豪華的設備與裝潢,連第一台3D印表機都是成員參考RepRap社群巧手拼出。Ted至今仍記得印表機第一次成功運作時社員們的歡呼聲,而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社群始終是Maker運動立足的基石。
「分享」作為Maker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環,懷抱著想要實現的想法聚集到Fablab Taipei的人們,在一次次交流與共同成長中凝聚出有強悍實作能力的社群,2014年自造者協會成立,更將台灣Maker運動推向另一個高點。
「最近陸續有聲音開始討論Maker浪潮是否已經退燒,以及究竟還有沒有未來?」對於這個問題,Ted表示:
「我認為並沒有什麼退不退燒的問題,所有人都有辦法成為Maker,而以長遠來看,只要懷抱著類似想法的人持續對世界造成改變,Maker就始終存在。」
單就Maker社群而言,人才是社群的主體,重要的是社群中的成員能否找到一個核心價值,並且願意一起活動與交流,場域不限於實體或網路,是否有一個明確的Makerspace存在並非重點。
不過Ted也不諱言,面對新時代的來臨,Makerspace確實需要重新思考運營走向,不過這也並非單一產業的問題,各行各業在疫情後其實都面臨極大改變。製造朝數位化靠攏是未來的重點方向,而此一趨勢雖然會讓過往習以為常的活動消失,然而卻往往也能帶來新的機會,促進更多想法出現。
講師介紹
Fablab Taipei創辦人 洪堯泰(Ted)
2013 年開辦自造空間 Fablab Taipei,是臺灣創客風潮的先驅者,多年來致力於為創客提供關鍵資源,包括硬體設備、社群串聯、人脈媒合等資源。此外,Ted也積極將 Fablab Taipei 推向國際,使臺灣人才能與國際交流。在全球目前 1200 多家 Fablab 當中,Fablab Taipei 為經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Fab Foundation 認證的「超級節點」(Supernode),而獲此認證的 Fablab 全亞洲目前僅有 4 間。
Ted也是社團法⼈台灣⾃造者協會執⾏長,在南加州建築學院取得建築碩⼠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