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AI Maker世代 】2024 MAI 開發者社群大會(5/16-17)
|

【科普知識】你知道蜜蜂為何不斷消失嗎?

   

作者:謝涵如

提起蜜蜂,你會想到什麼?是他們在春日花叢間辛勤忙碌的身影、香甜可口的蜂蜜,抑或是被可怕的毒針螫得滿頭包的「黑歷史」呢?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蜜蜂其實在環境中扮演著讓植物延續生命的重要角色,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螺絲釘。然而無論是人工飼養的蜜蜂或是野蜂,卻自20世紀末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減少。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蜜蜂大量消失?而他們的消失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生態謎團 — 蜜蜂消失的原因

1994年,蜜蜂因不明原因大量消失的現象首度出現在法國。當地蜂農首度發現負責採集花蜜的工蜂突然消失,蜂巢中剩下沒有生存能力的蜂后、幼蟲與極少數的未成年內勤工蜂,蜂群的社會結構瓦解,歐洲蜜蜂群大量死亡。

科學家將此現象稱做「蜂群崩潰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簡稱CCD),類似情況在全世界不同國家皆曾出現,台灣從2007年4月開始也有疑似個案發生。

世界各地自20世紀末起,蜜蜂不明原因大量死亡、消失的情況層出不窮。(圖片來源:WHAT EXACTLY IS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至於蜜蜂為什麼會突然消失?至今眾說紛紜,但是科學家普遍認為農業用藥與氣候變遷是主要原因。

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從2007年起率領研究團隊針對蜜蜂消失的問題展開一系列實驗,終於在2014年取得成果。

研究團隊發現農藥中的類尼古丁成分會破壞昆蟲的神經系統,擾亂蜜蜂等花粉媒介昆蟲的記憶與導航功能,傷害蜜蜂繁殖與搜尋食物的能力,導致蜂群瓦解。採蜜的工蜂中毒後無法飛回蜂巢,就算工蜂成功帶回食物,幼蟲只要吸入蜜中10ppb低量類尼古丁成分,就會神經系統受損而喪失學習能力。

這項發現讓台灣在2017年禁止果農在荔枝與龍眼樹上施用益達胺等類尼古丁農藥,以確保蜜蜂的生存環境不會遭到破壞。

研究顯示含有類尼古丁的農藥會使蜜蜂重毒而喪失返巢能力,導致大量蜜蜂失蹤。(圖片來源:類尼古丁農藥 毒死蜜蜂

此外,近年極端氣候頻繁出現,使得植物開花期異常,豪雨、乾旱等天災,也會讓蜜源遭到破壞,導致蜜蜂食物來源短缺,進而造成蜜蜂的消失。

寄生於蜜蜂身上的寄生蟲『蜂蟹蟎』也是原因之一,蜂蟹蟎會吸食成蜂與幼蟲的體液,導致蜜蜂的發育異常,造成畸形或免疫力下降,也會導致蜂群滅亡。

蜜蜂消失 不只是喝不到蜂蜜

提及有關蜜蜂消失的議題,許多人可能不明白嚴重性,覺得少吃點蜂蜜也無妨。但是蜜蜂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為人類採蜜而已,他們在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角色,其實是為植物授粉。因此蜜蜂數量多寡,與自然生態平衡乃至人類經濟發展都息息相關。

愛因斯坦說過「蜜蜂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根據統計,超過三成的人類食物來自開花植物,其中又有高達八至九成需要蜜蜂協助授粉。因此,若蜂群大量消失,農作物和畜牧所需的草料就會失去傳播花粉的途徑,長此以往,家畜將因草料不足而滅絕,農作物亦會減產,最後就會出現大規模的食物短缺。

中國四川省南部的蜜蜂曾因過度使用農藥而絕跡,令致當地的種梨業大受影響。由於沒有蜜蜂傳遞花粉,只能以人工授粉取代,令種植成本大大提高 — 過去一個蜂巢的蜜蜂僅需一天就能為上百萬花朶授粉,現今每天需要動用上百人才能令數十棵梨樹授粉。

在台灣,首當其衝的則是瓜果類農產品。近年來蜜蜂數量明顯變少,授粉力大減,使得許多瓜果類作物都得改採人工授粉,絲瓜開花期就得每天仰著頭在花朵上刷上三、四小時,相當耗時且不符合經濟效益,許多農民也因此紛紛放棄種植仰賴蜜蜂授粉的作物。

蜜蜂數量銳減,種植絲瓜的農民只好改以人工方式為絲瓜花授粉。(圖片來源:蜜蜂去哪兒?絲瓜農等不到蜜蜂授粉

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如果蜜蜂失蹤的情況持續,所有蜜蜂有可能於2035年完全絕跡,相當令人憂心。

小結

自然生態系統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縱使是微不足道的小蜜蜂,也有其獨一無二,其他物種無法取代的任務。然而人類經常為了追逐自身利益,傷害了許多生物的生存空間而不自覺。以蜜蜂消失的危機為戒,日後我們在追求任何科技發展時,都要不忘與生態保育平衡,才能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用科技拯救消失的蜜蜂:太陽能箱、3DP人工蜂巢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合作媒體 vMaker台灣自造者原文連結

Laura HSIEH
Laura HSIEH

Author: Laura HSIEH

喜歡窩在自己的一方世界裡寫作閱讀,也喜歡四處旅遊找驚喜,希望能多接觸學習各種知識,從中拼湊出世界的全貌。

Share This Post On
468 ad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