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AI Maker世代 】2024 MAI 開發者社群大會(5/16-17)
|

【人物專訪】STEAM 教育扎根校園,跨域人才培育實踐 — 黃智銘

   

作者:葉佳錚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已投入推動跨領域自學創客社群超過五年,除了推廣自己動手做的精神外,也鼓勵師生及民眾了解 Maker 教育背後的理念。本次適逢虎尾科大 38 周年校慶,我們特別訪問先前服務於虎科自造基地(現名:跨領域微創特區)的黃智銘老師,為大家分享 STEAM 教育扎根校園的過程。

稱職的轉譯者,搭起跨領域的溝通橋樑

黃智銘目前任職於教學發展中心,主要的工作為協助規劃教學型場域、組織自造社群、操作機台與物件輸出分析等等;不過黃智銘告訴我們,其實這些並不是最主要的工作,「溝通與合作」才是他最重要的任務。

除了擔任校方與學生之間的轉譯者,在校方考量與學生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外,他也努力搭起不同領域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凝聚彼此的共識,找出共同的語言。因此熱心的黃智銘也深受學生們喜愛,當我們與他一起走在校園中,幾乎每三步就有一位學生會主動向他熱情問候。

領域微創特區負責人許永和主任,向我們介紹自造基地設備(攝影:張慧芳)

獨立思考及邏輯思維的重要性

反思求學的過程,黃智銘認為儘管目前已有許多技術課程不符合目前所需,但學習的重點應在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因為若能養成良好的自學態度,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世界再怎麼改變,都能夠應對自如。因此黃智銘除了力推 STEAM 教育落實校園,以及在生活中體現 Maker 精神之外,更期許學生們能夠應用「跨學科」的思維模式,實際動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打造跨領域學習環境,凝聚社群認同

由於「社群」機制必須由下而上發起,才能維持在高純度、積極的狀態,因此如何在不同領域的群體中凝聚相同的價值觀、達成互信合作,便是一門大學問。

跨領域自學社群的核心在於「人」。

黃智銘希望透過自學社群凝聚不同科系的師生,打造跨領域的學習環境,讓彼此教學相長,形成正向循環;因為這種自給自足的學習模式,才能讓社群長遠運作。

虎尾科技大學的學生介紹自己設計製作的體感遊戲(攝影:張慧芳)

黃智銘在社群營運中扮演類似教練的角色,除了不斷鼓勵學生分享交流,更須時時刻刻關注學生與外界的關係,協助兩方取得共識,讓自學社群健康發展。他也堅信,不論 STEAM 教育未來會如何發展,做法、教材都會推陳出新,學校能夠提供課程資源,社群也能夠提供共學成長的環境;但最重要的還是在過程中培養學生們「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懂得無私共享,他們未來才能成為翻轉社會的希望種子。

「我的人格特質就是這樣,喜歡學東西,更喜歡帶領大家學東西!」黃智銘相信,當教學模式由傳統教育逐漸轉變為跨領域自學,學習便不再是龐大的壓力,還能讓學生們的夢想與未來藍圖,逐漸發芽、茁壯。

小編群與虎尾科大副校長林博正(右三)、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陳政宏(右二)以及教學發展中心研究副工程師黃智銘(右一)合影留念(攝影/張慧芳)

(本文轉載自南科 AI_ROBOT 自造基地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賴芳如)

葉 佳錚
葉 佳錚

Author: 葉 佳錚

熱愛文字,享受由文字描繪出的真誠與情感,喜歡記錄生活中的美麗與醜陋。

Share This Post On
468 ad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