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大港不自造,人生不設限—楊育修

   

作者:Emily

這次我們來到位於高雄的M.ZONE大港自造特區,採訪執行長楊育修,談談他如何從紀錄片《設計與思考》與《自造世代》的製片,一腳跨入自造的豐盛之旅!

 不斷多方嘗試,初探Maker圈

從不為自己的人生設限,任何事情都勇於體驗、嘗試,這是M.ZONE執行長楊育修的最佳寫照。

學生時期,楊育修主要學的是木工與工業設計,卻在過程中發現興趣並不在此,便毅然決然地前往英國,攻讀中英文口筆譯學系;畢業回台後,他在工作上也進行多方嘗試,擔任過傢俱業務、字幕翻譯工作者,之後更進入財團法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台創),並被外派至舊金山。

其實「Maker」在舊金山,早已是一股相當蓬勃發展的力量,是一個完整的產業。外派期間,育修仔細觀察當地環境與商業設計的產品,並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成功籌措資金拍攝《設計與思考》紀錄片;在一次映後座談會中,育修從觀眾口中得知「Maker」一詞,這也成為他生涯中的轉捩點,開啟了Maker圈的大門,更成為之後拍攝《自造世代》的契機。

楊育修仔細地分享在舊金山的經歷(攝影:Emily)

勇者無懼,愈挫就愈勇

自從在國外接觸到Maker圈,育修就一直希望能把舊金山的Maker文化帶進台灣。離開台創後,因緣際會下,他開始經營位於台北大同大學的Makerspace - 未來產房(FutureWard),雖然在其進駐期間,由於先前的名聲與經驗,他的經營模式相當受學生喜愛,最終卻因面臨種種創業常見的問題而離開。

「Maker的心態應該是享受自造的過程,」育修不諱言地指出他在推廣時所面臨的衝擊:「在舊金山,Maker樂於分享、歡迎開放性的討論;而在亞洲,大家卻害怕抄襲、拒人於門外。」

除了文化上的差異,其實台灣目前的困境是市場需求還沒到到達一定的高度,卻被硬逼著向前進,導致市場的需求無法撐起供給方的營運

雖然首次的創業營運成果並不理想,但育修沒有退縮,反而在高雄市政府的邀約下,前往駁二經營「M.ZONE大港自造特區」。他運用前次經營學到的Know-how,重新調整營運方向:過去他總希望使用者能夠很自由、很輕鬆地使用設備,只需付出極低的代價便能享有使用權;然而失敗的經驗讓他知道,資源雖然需要開放,但開放的前提得先建立在自我要求與紀律之上

以現階段的台灣而言,市場仍然處於封閉狀態,尚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還需從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因此「不斷問自己問題並保持質疑的態度、持續改進,將思考模式帶入文化中」便成為育修目前主要的經營理念。

記者體驗自行操控雷射切割機,製作專屬耳環(攝影:Emily)

多元發展,自造也不自造

「其實在生活中,真正的Maker只佔了1%,因此我們更該注重的是如何讓其他人也成為Maker!」根據在大同大學經營未來產房的經驗,育修知道,若要讓Makerspace持續營運,便須具備一定的獲利能力,因此他近期開始轉變經營方針,推動「unmaker」計畫,單純從心出發,以投注於產品的用心與美感吸引大眾的注意。

「除了Maker以外,應該也要多注意一般大眾,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見山不是山。」他說道。

那麼何謂unmaker?育修解釋,過去許多Makerspace會提供基礎課程與設備租借,像是3D列印、雷射切割等,希望對這些設備有興趣的Maker們前來學習使用或租借;而如今M.ZONE改以「作品」出發,讓往來遊客或其他接收到資訊的大眾,在看到自造實品後也萌發想要自己做的念頭,並從實作中了解設備的使用方式。

從被動地等待Maker上門,到進一步主動地將一般大眾變成Maker;從單純的機台學習,轉為因看到美麗的作品而引發學習實作的興趣,育修再次展現人生不設限的態度,並以M.ZONE為推動改革的起點。而這個方法能否在Makerspace中帶起風潮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育修親切地為我們在雜誌上簽名(攝影:Emily )

結語

身為M.ZONE執行長的育修相當親切,除了訪談時大方地分享過去經歷與許多觀念上的轉變,他與M.ZONE工作人員的相處也如朋友一般。而在採訪結束後,育修一看到小編手機上的氣壓扣環,便驚喜地借來研究一番,打算試著自己做做看,這也充份展現出育修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努力將想法實踐的Maker精神!

(責任編輯:賴芳如)

Emily
慧芳 張

Author: Emily

畢業於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熱愛旅遊,享受在旅遊時實地探訪一點一滴認識新的地方;加入MakerPro希望能和旅行一樣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和訪談獲得新知,以自己的文字帶領讀者一同進入自造者的行列。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