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 Maker】3D 列印為職能治療注入新火花

   

作者:黃鈺琮

外號「Open」的職能治療師張開,離職後接觸 3D 列印,讓他發現職能治療與 3D 結合的可能性。從學習軟硬體技術到創立社群,接著回到校園推動 3D 列印自造輔具,雖然過程中吃足苦頭,甚至南北奔波成為家常便飯,但這是竭盡全力開發潛能的證明,也為他開啟生涯新篇章。

打破傳統,走向更全面的職能治療

「為心理、生理受創的患者提供協助,重建患者的日常生活與信心、目標,使他們能融入正常生活。」這是張開對職能治療懷抱的理想。

然而張開發現,其實在臺灣現今的醫療環境中,職能治療的作用僅是給予病人一再重複的復健動作與療程,無法提供病患更實質的協助,「這不是我想做的職能治療!」因此張開選擇辭職,開始尋找傳統職能治療之外全新的可能性。

對現況感到困惑,張開苦笑說自己「也需要被職能治療!」(攝影:黃鈺琮)

接觸每一種可能,走上 3D 列印之路

「只要跟職能治療有關的我都學!」解開束縛的張開持續接觸各種不同領域,從老人復健、JAVA、民俗整骨、3D 繪圖與 3D 列印,試圖找尋職能治療的新出口。其中,國外社群 e-NABLE the future 意外開啟張開的新視野,這個社群充滿各式各樣不同領域專家導入的平台,並開源手部輔具的 3D 設計圖檔,讓需求者能輕易取得。

張開認為:「在職能治療領域中,導入 3D 列印的應用,將能提供更多客製化且實用的輔具。」

串聯不同領域的專家,張開與夥伴在一天內就幫花蓮的身障考生做出專屬的口咬筆(圖片來源:張開簡報)

在職能治療領域發展 3D 列印,使張開發現運用在臨床上的可能;但他也表示,即便投注大量心力,但實際成效不彰依然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危機便是轉機,張開便反思 e-NABLE the future 之所以能產生巨大迴響,關鍵便是透過「社群的力量」。於是他仿效 e-NABLE the future 的做法,創立 OT X Maker 社團,讓不同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融入 Maker 精神,分享製作與學習歷程;期許能藉此串連各地的職能治療師,上傳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倘若職能治療師在執業時遇上棘手的問題,便能透過社團的力量,與各領域專家一同腦力激盪,以更有效率地解決患者的問題,同時也開拓職能治療師的視野。

從陌生的角度,切入熟悉的環境

「我想打響職能治療師的 Maker 名號,讓各行各業若想做醫療、職能治療的相關開發,都能夠最先想到與職能治療師合作!」

張開生動地講解如何利用 3D 列印,為成大醫師改良傳統的固定輔具(攝影:黃鈺琮)

儘管透過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課程與活動,張開的技術與視野逐步提升,但是社團的規模及其所接觸到的資源,並沒有影響更多人,幾乎 80% 的問題還是會回到他手上,這表示群眾的力量尚未被具體落實。

因此,張開決定回歸校園,除了舉辦分享會,傳達「職能治療師是醫療界的 Maker」的理念,也開課指導學生將理論應用於 3D 列印,他認為,唯有提供長期學習的課程,才能提升這項技術的使用率。他也分享成功案例,像是成大的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正是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讓教學與個案進入外部團體,以引入 Maker 精神,雙方都獲得更多能量。

小結

3D 列印在國外的醫療機構設有完整的服務流程,而臺灣近幾年也開始重視。儘管相較於歐美,3D 列印技術在臺灣醫療科技的應用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張開認為,職能治療師能成為與其他領域溝通的媒介,他期許自己能走出不同的職能治療之路,創造更大的醫療貢獻。

(本文轉載自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賴芳如)

黃 鈺琮
黃 鈺琮

Author: 黃 鈺琮

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大四生。 努力學習當個好廚師,用平凡的文字把故事煮香。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