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發展方向交流紀錄

   

作者:小波/攝影:歐敏銓

繼上回在台南TO.GATHER舉辦「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發展方向交流會後(報導連結),本次繼續在高雄Mzone大港自造特區舉辦,除了介紹南科《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計畫》截至為止的執行成果,亦邀請了高雄Maker社群代表、教育圈代表及產業代表,針對南部創新自造基地適合發展的方向進行討論,並盤點、整合現階段各單位相關的主題與資源,替未來Maker與自造基地之鏈結,奠定重要的基礎共識。

與會代表名單

本次與會的25位代表,分別是:

  1. 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張家彰 科長
  2. 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姜懿庭 專員
  3.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尤崇智 博士
  4.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曾俊傑 博士
  5. StarFab創新加速器 陳威州 總監
  6. Mzone大港自造特區創辦人 楊育修
  7. 創客萊吧&ICShop創辦人  黃文辭
  8.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位明先老師
  9. 高雄造物者創辦人 洪瑞良
  10. 創客閣樓創辦人 林士允
  11. 元力智庫 InfinityX1 創辦人 廖崇義
  12.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創夢工場 李國維博士
  13. 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宋世祥博士
  1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設計系 林漢裕 老師
  15. 台南胖地  賴俊傑 主任
  16. 高雄市教育局特教科 黃哲彬 科長
  17. 高雄市創造力學習中心 王振山 老師
  18. 高雄市經濟發展局 產業服務科 陳杏怡 科長
  19. 高雄市經濟發展局 產業服務科 吳佳慧 股長
  20. MakerPRO共同創辦人 歐敏銓
  1.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簡麗文管理師
  2.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王澄築管理師
  3.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劉懿修管理師
  4.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許芳茹管理師
  5.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楊東潔工程師

交流會一開始,由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的張家彰科長介紹該計畫的緣起,因著觀察到產業趨勢的轉變,除了欲以經營管理者的思維來做跨領域的創新外,這次也受到科技部長陳良基博士的支持,串聯相關資源與單位往AI與智慧機器人方向發展,在南部打造創新能量更強大的Maker場域。截至目前為止,在南科與夥伴單位的努力下,已提出階段性的執行目標與作法。

串聯自造資源,整合眾力創新

南科管理局張家彰科長說明自造基地計畫的宗旨與連結社群的用心。

為了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負責整合各方意見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尤崇智博士,詳細說明這計畫的願景包括:

  • 讓自造者帶著頭腦來基地即可實現夢想,帶動自造實作風潮
  • 結合 AI 技術,打造國際旗艦型的智慧機器人自造者基地
  • 建置科研等級開放式創新平台的自造者基地,孵育下世代新科技產業人才,進而成立新創公司
  • 作為AI感知、互動機器人各部件開發的試煉場域
  • 四年後達到收支平衡的經濟規模,建立未來可自主營運的經營模式

在落實的執行面上,未來將以南部科學園區為自造中心,同步串連南部數個衛星自造基地,由中心基地提供資源給衛星基地,前兩年建置完善場域與建立熱絡自造氛圍並納入加速器功能,由衛星深耕培育實作人才及亮點專案,送至中心進行進一步的加速輔導,並與市場、產業做介接。後兩年基地運作逐步提高銜接育成及加速器比重,增加成果或團隊可進入產業或市場之可行性。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尤崇智博士講解計畫的願景與執行策略

而科技部提出了《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的想法,並準備投入預算來進行,但該怎麼做才能有好的落地連結?接著便由社群及學界代表提出建言,一些有共識的意見整理如下:

  1. 建立校園Maker基地,以恆星、行星、衛星基地的概念地扎根,透過課程研發帶領學生體驗,配合科技領域課綱課程主軸「做、用、想」,發展Life Maker學生課程。
  2. 鼓勵各校提供學生Maker舞台,辦理豐富多元的學生Maker競賽,提供小創客創意展能機會與平台。
  3. 自造推廣課程與新科技領域課綱結合,生活科技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做、用、想」為主,培養學生動手「做」的能力、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及設計與批判科技之思考的能力。
  4. 培訓教師自造教育專業,包含:傳統輔助自造技術、數位輔助自造技術、數位控制技術、3D繪圖建模能力及其他領域自造技術。
  5. 跨域合作Maker創新分享,促進學校與大學、產業跨域合作,辦理合作推廣計畫,進行Maker教育課程交流與師資人才培育。
  6. 建立虛實自造社群的網絡,線上可進行自造專案的分享、討論等功能,而線下可透過實體活動或定期的聚會幫助基地的社群更加活絡並推動計劃的執行,雙管齊下亦有助於橫向串連及縱向串連的發展。
  7. 試著將AI及智慧機器人的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載體,跟更多元的專業,甚至是以往並無交集的領域合作,在一定的主題下做更多發想和自造,或許會產生更意想不到的火花。

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的宋世祥博士

小結

隨著計劃開始推廣、執行,且凝聚越來越多的資源與單位後,確實可以從大家的交流中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產、官、學、研的力量串連在一起,成為在地富含創新創業能量的Maker社群生態體系,相信未來在確實且可行的規劃下,《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的發展指日可待!

Mzone大港自造特區 楊育修 創辦人

創客閣樓創辦人 林士允

元力智庫 InfinityX1 創辦人 廖崇義

台南胖地 賴俊傑 主任

StarFab創新加速器 Frank 總監

高雄造物者 洪瑞良 創辦人

高雄市教育局 黃哲彬 科長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位明先老師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創夢工場 李國維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設計系 林漢裕 老師


◎加入我們的Line,獲得更多及時文章更新&活動資訊→

加入好友

小波
施 淳耀

Author: 小波

多向分化潛能者,在務實與夢想中不斷突破自我。 熱愛音樂、文字、設計,卻也對商業管理、科技新知有著高度興趣,亦樂於討論社會議題;畢業於台大機械系,曾擔任MakerPRO採訪編輯實習生,現在正努力用才華養活自己。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