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取經(1)]不只創造產品,還要創造整個價值鏈

   

文章導覽

 

在全球乘著數位化新科技向前衝刺過程中,台灣似乎處於稍有落後的地位,不少有識之士也相當憂心。身為科技教育工作者,總覺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因此,趁著這次時代基金會(EPOCH)與MIT合辦兩年一次論壇的機會,我們飛越半個地球,千里取經,希望透過跨領域學習,將創新與創造價值的真正有用做法,帶回國內。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與電資院郭斯彥院長、管理學院郭瑞祥院長、電機系副主任簡韶逸教授等人,遠赴MIT論壇取經。(圖:陳良基)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與電資院郭斯彥院長、管理學院郭瑞祥院長、電機系副主任簡韶逸教授等人,遠赴MIT論壇取經。(圖:陳良基)

這次的MIT論壇分為五天,課程相當緊湊,第一天即從創業策略的重要性切入,由Scott Stern教授擔任導言人。他引用MIT校訓「Mind and Hand」指出,這校訓的精神,就是要追求 Connecting theory and Practice(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Stern教授運用許多業界實例說明創業思維策略之功效,非常令人佩服。他指出,從學術延伸至創業經營的基本策略可概分四點,即IP strategy(智財策略)、Disruptive Strategy(破壞性策略)、Value Chain Strategy(價值鏈策略)、Architectural Strategy(架構性策略)。

接著第二天的主題為技術創新(Technology Innovation),這應該是為了配合台灣整體經濟仍由技術主導的特質而特別安排,也某種程度隱含暗示技術開發者,仍須有應用情境之創新思維,才有高價值創造之機會。這個主題特別請來”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作者, Erik Brynjolfsson教授主講,他列舉了相當多具備人工智能機器的研究成果來預告新機器時代的來臨。

”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作者Erik Brynjolfsson教授(圖:陳良基)

”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作者Erik Brynjolfsson教授(圖:陳良基)

他認為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優勢,成就了具備高科技技術的人,但低、中科技技術的工作者將面臨極大挑戰,特別是最大群組的中度科技技術工作者,將有極大比例被具人工智能之機器所取代。當然也意味著大多數人所需的教育和學習體制必須有所變革。他認為與人性更接近的應用情境思維,會是創造和控制未來的主要力量。

第三天則跨入較屬自然界的創新 (Nature Innovation),討論在數位化技術推展中,與實體世界( Physical World)連結之重要性,並以求永續經營。他們用了一個流行語:Bits and Atoms,以代表數位世代與實體世界連結之技術,此流行語非常傳神。

這天一早開始就是數項精彩絕倫,應是屬於未來世界的 Sensible City 技術展示,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之未來應用展現在現代眼前,很令人神往。這也難怪,該實驗室的計劃來自全球各角落,真希望台灣未來也能有一些教授有這種視野和企圖。

台灣弱項:建置創新生態系統

關於第一天Stern教授提到的價值鏈策略,與創新生態系統( Innovation Ecosystem)的建置密不可分,這也是第四天的探討重點。事實上,這應該是台灣最弱的一項了。我們常常都想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淺盤和即時就要收成的思維,往往限制了我們看事情、建立制度的深度和廣度。

MIT分享創新生態系的建立對今日創業者的重要性。(圖:陳良基)

MIT分享創新生態系的建立對今日創業者的重要性。(圖:陳良基)

事實上,建置生態系統確是國際優秀團隊最強的地方,相較之下,台灣雖然在各種創新的比賽或紀錄等都非常優秀,甚至於在彭博(Bloomberg) 有關國家創新的研究報告中,台灣都名列前茅,為 Top 30 Most Innovation Country,並獲得這樣的註記: “Taiwan’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the envy of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然而,無論在整體價值創造,或是價值鏈之掌握,台灣卻無法展現出等值之成效。

我認為問題就出在我們的社會太注重(或是只注重)單方向之創新、只注重非常窄化的零碎創新,忽視開發整體創新系統的能力。我一直謹記當年在洛桑管理學院上管理創新策略時,教授一再提醒的:”Don’t just innovate the product, innovate the whole value chain!”

創意也需要有管理的精神

在論壇的最後一天,則回到創業家精神的初衷,邀請了Disciplined Entrepreneurship作者Bill Aulet 教授做了一場演講。他強調 “Entrepreneurship without failure is not possible!”,正因為失敗常與創業家為鄰,如何有效學習風險管理、避免失敗或是能從失敗中擷取經驗奮起就非常重要,正是所謂的創意也需要有管理的精神。

他認為所有這些創業步驟中,第一個要考量的,不是要做甚麼產品或開發甚麼技術?而是 Who is your customer? 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customer? 簡言之,就是要想清楚:誰是我的客戶?我如何為客戶解決問題?這才是做所有事情的初衷,解決越多人的問題,就是對社會有越大的貢獻。

勇於挑戰真正的重大問題

整體而言,我認為MIT 真是非常擅長使用已有技術來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且他們勇於挑戰真正重要的大問題,這使得他們的計劃很自然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並且所提出之解法也很容易成為該問題的解題平台,業界、創業家、師生都會樂於參與,有挑戰又有成就感,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另外,”Hacking”這個字也變成 MIT的校園文化,意思是集中全副力量勇敢挑戰不可能!學生把參加”黑克松(Hackathon)”當成是種光榮、驕傲的事!

後話

此次論壇中穿插安排了數家MIT師生的新創團隊簡報,每個創業的簡報都讓我聽得熱血賁張,這些年輕創業家們勇於改變世界的企圖心,令人動容。

老實說,這些團隊的技術,台灣的學生也大多做得出來,但他們卻是為了想改變社會,才去研究,並想出這些解決方案。也因為是為了有意義的創業想法,這些年輕的創業朋友,在簡報時,個個眼神閃亮且專注,肢體充滿張力和能量,對前途滿懷夢想而無所畏懼,這就是創業的精神啊!真希望能將這樣的精神帶回台灣!

閱讀下篇:[MIT取經(2)] 具創新動力的新創事業,才能影響未來

報告團隊

這次報告的團隊有:

  • TAMR:提供資料數位管理系統,已有近四十個國家合作開發;
  • Dataset Visualization:將所有圖像做適合人類視覺考量之時空系統;
  • 3D scanner:建立立體影像之攝影裝置;
  • MIT app inventor:提供一個非常簡單易用之 App 開發工具,任何人都能寫自己的 App;
  • Map-D:嘗試結合Big-data及行動通信,將實用資料與地圖整合;
  • Dimagi:整合雲端資料庫與健康照護。

Author: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