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錢新創需要的預購式網購平台

   

作者:Kei Zhu

群眾募資成功後,上架網購平台前,該有個預購式平台?(Source

什麼是網路募資平台?

首先說說我個人與網路募資平台的第一次接觸吧。

約莫兩三年前,我第一次從網路媒體的相關報導中看到了「網路募資」的概念,於是當下立即跑到海外的幾個已經相當知名的募資平台,了解一下這是什麼新潮玩意兒,結果卻令我感到無比困惑。當時,我之所以感到困惑的原因,主要在於我個人對於「募資」(founding)這個概念的解讀,與我所觀察到的現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Crowdfunding平台的出現,看似對創意實現很有幫助,但仍存在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所謂的「募資」(或募款、籌款,或任何類似的詞語)並不等同於「交易」,但是在海內外眾多的募資平台中,卻存在著大量的交易行為。是的,我指的當然是產品類型的募資案。(由於我個人是產品設計師的緣故,此篇文章所談論的只侷限於產品類型的募資,慈善性質的募資案並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所謂的「交易」,指的是雙方都能夠在事前了解對方與自己所應實踐的義務,並且雙方也確實實踐了自己的這一份義務,「交易」才能夠成立。換句話說,人類社會中的所有交易,都是建立在這種雙向的信任之上。如果你不相信掏了50元給對方之後,自己一定會得到一塊雞排(即使很難吃),那麼這個「掏錢買雞排」的交易行為,就永遠不會發生。

在產品類型募資案中,絕大多數的 backer 不就是預期自己將會得到對方所承諾給予的那個東西,所以才掏錢的嗎?如果不是如此的話,又為什麼那些發現自己被欺騙的 backer, 會認定自己有堅定的立場呢?

為何募資成功的產品無法常態性銷售?

現行的多數網購平台都會推行一些機制,例如買賣雙方信用評鑑機制,或是第三方支付等等,這些機制就是用來提高買賣雙方對於對方將會確實履行承諾所需的那一份信任;如果沒有這一份信任,網購行為根本難以發展。

當一個產品在募資平台成功募資後,下一步顯然就是讓這個產品進入常態性的銷售了,也就是賣到賣不動為止。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多數已成功的募資案所產生的盈餘,根本不夠支撐讓這個產品進行常態性的銷售。

常態性的銷售就意味著必須掏錢將產品量產、屯貨銷售,同時還必須擁有足夠資源,為這個產品進行常態性的行銷;而這樣的經濟負擔並不是一、兩次的成功募資所能支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少新創產品成功募資後,這些產品好像就此銷聲匿跡了。

我記得好像 Indiegogo 有推出無限期的募資模式,這種模式顯然是想要讓募資平台成為進行產品常態性銷售的管道,也就是讓募資平台兼具網購平台的功能,只可惜這種作法在根本上很難行得通。

常態性銷售需要量產、進行囤貨。(圖片來源:Alt-Market.com)

募資平台與網購平台的根本性差異

從結論來說,募資平台無法成為網購平台作為常態性銷售管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募資平台的使用族群,在規模上與網購平台完全沒得比;關於這一點,只要去問問身邊的人有多少知道什麼是網路購物平台,又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網路募資平台,就馬上可以顯現出彼此的巨大差距。

又,如果一個市場規模微小到東西賣出沒幾個就已經飽和了,這樣的市場要如何讓產品細水長流地賣下去呢?

兩者規模上的差距,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網路募資平台並不願意承認,發生在這個平台上的就是典型的交易行為(從募資平台的官方行銷EDM 中,幾乎無一不是刻意偏重慈善性質募資案這一點,就可以明顯觀察出來)。而相反的,網路購物平台則是為了讓交易大量發生而存在的平台。

試想一下,如果你掏出50元,就可能得到、也可能沒得到一塊雞排,而且不論結果如何,都必須概括承受。而同時也存在另一個雞排攤,在這個雞排攤裡,你每次掏出50元,就必然可以得到一塊雞排;試問,這兩個雞排攤的消費族群,在規模上會產生什麼樣的差異呢?

因此,募資平台終究還是適合拿來測試產品的市場基礎,而難以讓產品在此平台進行常態性銷售。網購平台或其他 「正常的 」通路,才是適合進行常態性銷售的管道。

預購式網購平台的構想

在群眾募資平台成功後,卻無能力上架一般通路,怎麼辦?(Source

對於缺乏資源的新創團隊或個體戶創業家來說,網路募資平台的「先收錢再量產」概念,確實解決了資金的困難,而網購平台又解決了募資平台不適合常態銷售的困難,只是你要有充足的銀兩才能玩得起。

於是我在腦袋中開始妄想(是的,一切都還只是空想!)一個介於募資平台與網購平台之間的第三種網路平台,這個平台的存在意義,即是扮演讓缺乏資源的賣家也能夠讓產品進行某種程度的常態型銷售的平台,在優缺點則剛好介於前述兩者之間。

結論就是:一個以全預購形式來運作的網購平台!這個平台基本上會以如下的模式來運作,我將同時說明每一條規則背後的存在意義:

1.這個平台的賣家,都是自行設計開發各種新創產品的用戶。

這是為了讓所有人了解這個平台扮演了新創產品成功募資後的下一站,並且確立自身角色與一般網購平台的不同。(不缺錢的團隊可以直接跳過,直達最終站)

2.所有的賣家必須進行實名認證。

這是為了增加買賣雙方的信任基礎,從而避開募資平台由於雙方信用基礎薄弱,而無法擴大使用者規模,進而成為網購平台的缺點。

3.賣家針對產品設定預購的達標金額,一旦湊滿金額就必須投入量產。

這種先收錢再量產的模式,顯然來自於募資平台,主要是為了解決貧窮創業家缺乏資金的困難。

4.在一個產品的預購金額達標前,買家可以自由退款。

由於無法事先得知何時湊滿目標金額,所以為了買家權益,必須要能夠隨時退出。

5.賣家可以自行決定在尚未達標前提前量產。

這樣做會增加賣家的經濟負擔,但是對於買家來說能縮短等待時間,所以是優點。

6.達標後平台只交付某個比例的資金給賣家進行量產,待買家回報收貨達某個比例時,才交付剩餘部份。

這是從募資平台借來的概念,主要是降低賣家違約時買家的損失。

7.引進一般網購平台的雙方信用評鑑機制。

這是為了提高彼此的信用基礎,從而擴大平台上的交易行為。

8.與保險公司合作,讓買家可以加價購買賣家違約保險。

理由同上。

9.一個產品的過往所有相關紀錄都必須永久揭露,讓潛在買家方便評估。

這是網購平台的重要機制,理由也是建立雙方信用基礎。

結語

目前想到的遊戲規則基本上是如此。總而言之,一切規則在設計上,都是為了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 募資平台缺乏雙方的信用基礎,無法進行常態性銷售。
  2. 網購平台需要較多資金才玩得起。

只要是能夠改善上述兩項問題的規則,基本上是多多益善。

在我個人的想像中,一個貧窮創業家大致上是以如下的順序,進行從無到有的產品設計開發,直到大量銷售之路(如果過程中沒有被山寨的話):先到募資平台測試產品的市場基礎,若順利的話將產品轉移到本文所想像出來的那種預購式平台,進行規模不算大但經濟負擔也不大的銷售;待累積足夠資金後,再轉移到能夠讓產品進行最大量銷售的那些 「正規的」銷售管道,不論是網路或實體通路。

理想中的三階段產品銷售平台

事實上,之所以會妄想出如此的預購式網購平台,顯然是因為我個人很需要這樣的平台的存在,我相信若真有這樣的平台,應該也能造福不少處境類似的設計師、Maker、工程師、工藝家,以及小規模工作室或小型新創公司。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紅月設計團,原文:關於網路募資平台的另一種想像~「預購式網購平台」

(責任編輯:賴芳如)

Author: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