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 x 在地製造】塑膠射出的箇中奧秘 — 參訪昆鼎企業社

   

作者:賴芳如

p1

(攝影:歐敏銓)

塑膠零件在各行業皆被廣泛應用,特別是電子製造業、醫療用品產業以及民生用品製造業。塑膠零件有許多製造方法,其中射出成形是利用塑膠原料的熱塑性,經過高溫加熱融化後,再以高壓使原料快速流入模具,並經冷卻、保壓的過程,成為各種形狀的塑料零件。

塑膠射出能夠一次完成外型較複雜、尺寸精確或帶有金屬嵌件(使用埋入射出技法)的塑膠製品,且能在成型時就染色完成,完工處理方便且易於實現自動化生產。【Maker x 在地製造】第十站就來到台北汐止的昆鼎企業社,帶大家一探塑膠射出的箇中奧秘。

昆鼎企業社已開業三十餘年,專營塑膠射出及加工製造,並與各模具廠配合,可代為處理客戶的模具開發和生產。現任老闆陳永杉接手父親的事業後,接觸的範圍更加廣泛,每種加工產品都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有的極小、有的結構複雜、有的需嵌入金屬件,也有極精密的醫療和光學零件。

「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在工廠裏工作,對塑膠相關的成型技術及原料皆累積不少的經驗,同時也了解到這領域的學問很深。」陳永杉很樂於跟Maker社群朋友分享這方面的所知所得。

配圖-1

陳永杉與到訪maker們交流熱絡 (攝影:賴芳如)

塑膠射出的製程解密

昆鼎企業社為小型的家庭式工廠,廠房分成射出區、原料區、模具區、倉庫及出貨區。陳永杉從現有的小型精密塑膠製品(包含電子產品外殼、端子板、鏡頭環……等)開始解說,並帶領大家參觀廠房各區,了解射出的完整製程。

陳永杉指著廠內配備的台中精機Ve-90臥式塑膠射出機,說到:「它使用電腦觸控式面板操控,可記錄每道工序的參數,作為下次生產類似產品時的調校依據,以確保產品的品質與一致性。」

配圖-3

陳永杉解釋如何調校機台參數 (攝影:賴芳如)

他以這台機器的操控介面來說明指出,塑膠射出的製程分為進料、熔融塑化滾煉、裝模與鎖合模具、加壓射入模具、冷卻保壓(同時進下一批料)、成形頂出。

「為了確保成品不會產生毛邊,模具需要確實調整壓緊;也因為每批產品使用的塑膠原料顏色不一定相同,射出機的料管需要定期拆下清洗保養,以避免染色影響產品的品質。」

配圖-2

台中精機Ve-90射出成型機 (攝影:賴芳如)

讓二次料重獲新生

接著來到原料區,依據不同產品的顏色需求,原料的預先染色(使用混料機,將原料顆粒與色粉攪拌均勻)便是在此進行。可選擇的原料種類繁多,包括PV、PVC、PE、PP……等,每種原料的物性和成本都有差異。

而昆鼎備有新料與二次料(用粉碎機打碎利用的回收料),陳永杉能根據各種原料的特性,針對機台做精細的調整,再搭配與新料不同的乾燥方式,用二次料做出品質不輸新料的產品,可為客戶降低成本。

「二次回收料的物理性質還不錯,但回收超過二、三次的話,原料的物性會變差,就不建議使用了。」當然回收料的使用也有其限制,陳永杉說:「通常一包新料建議至多拌入5%的回收料,也就是一包25Kg的新料,約可混合搭配1至2Kg的二次料;但若拌入太多回收料,將會影響原料的物理性質以及成品品質。」

配圖-4

原料區與拌料機 (攝影:賴芳如)

模具大學問

模具也是塑膠射出十分重要的一環,可分為樣品模或正式模,若是正式模就需選擇鋼材,且不同材質的模具價錢差異極大,當然耐用度也大不相同。

陳永杉說明樣品模或正式模需要選擇不同材質的模具

陳永杉說明樣品模或正式模需要選擇不同材質的模具 (攝影:歐敏銓)

「最常見的模具是HP材質,最耐用的則是白鐵模具,好的模具內部不易銹蝕、也不易裂開,尺寸也不易跑掉,能重複使用60萬到100萬次之多。昆鼎有多家配合的模具廠,能幫客戶處理這個部分。」陳永杉表示:「通常我會幫客戶挑選合適且價格較有競爭力的模具廠報價,再將報價交給客戶,讓客戶做最終決定。」

塑膠射出V.S 3D列印

針對Maker們常使用的3D列印塑膠成形與射出的差異,陳永杉認為3D列印主要是用來設計、修改、製作產品外觀,適合使用在Prototype階段;但若產品要進行量產、需要重複使用模具,這時可以考慮改用塑膠射出的方式生產。

主要是因為射出成型的塑膠產品可以承重,且能依據需求選用不同物性的原料,讓產品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耐壓、防火、防水、甚至導電等。

而對於Maker們少量生產的需求,陳永杉也說只要自備3D列印稿、並自行負擔開模費用,訂單數量達到50個以上他就能幫大家接單生產,讓Maker們創意的實體展現更細膩且更為堅固耐用!

大家開心合影留念 (攝影:賴芳如)

匯聚在地製造能量,共創大格局

昆鼎企業社正巧是【Maker x 在地製造】2016年的最後一站,今年我們參訪了十家類型各異的在地加工廠,包括設計、EMS、鈑金、鋼材模具、機械加工、模型、線束加工、PCB製造、塑膠射出等,促成「Maker」與「加工廠」兩者從陌生到熟悉、甚至互助的跨域交流,為彼此都找到新的機會。

藉此也將Bottom-up(由小眾自發製造)與Top-down(傳統製造流程)的資源相互整合,不論從供需層面,或是大環境層面看來,都有其價值存在,也期望未來台灣在全球的Maker對製造產生的需求中,有機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賴芳如
賴芳如

Author: 賴芳如

喜愛文字、攝影及旅行,以及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致力於用文字傳達知識與感動,持續在生活和工作中追尋更多不同的可能。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