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件我從 47 間共創空間創業者身上學到的事

   

去年,為了幫自己的好奇心圓夢,我利用的7次出差及休假間的空檔期,參訪了位於歐亞大陸的 12 個城市裡,47 間最具有共創精神的組織、自造者/創客空間(maker space)、以及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

我的初衷很單純;我想學習在其他的文化國度裡,人們是如何實踐與看待共創這件事,並透過什麼樣的行動與策略,來維持商務及財務上的成長。

在這趟總計共 62 天的共創模式探索之旅中,僅透過郵件及 Facebook 的聯繫,我很幸運地能與這些在商業及教育領域上,都有相當顯著成就及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經營團隊、創辦人及投資人,進行一對一的訪談。

儘管他們能提供的訪談時間都非常有限;感謝他們從未提出收取任何費用或回報,但他們都希望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讓更多人知道他們正在創造的,早遠比那些被粗略報導的事,更具經濟規模,更值得被推崇。

讓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最為無奈,最被誤導的一件事是:「共同工作空間並非在於你擁有一個空間後,就天真地想像可以開始透過出租、開課、辦活動、賣餐點來經營的事。這可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終生事業。」

那是多數「自稱」是共同工作空間在做的事。
它們最終只想以那種天真的態度來「維生」。


在過去的五個月裡,我重新咀嚼並且歸納出那些身在最前線的共創者,告誡我關於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四段時期裡,12 件最關鍵的價值主張。


現況|CURRENT

0–2年間


01. 學習定義環境與文化的氣息
影響者 : FUTUREWARD 未來產房, 台北

一個工作空間會聚集人潮,是因為它擁有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

這種環境所散發出來的氛圍,需要時間的鍛鍊。就好像人散發的氣質一般;像是人們會察覺哪些是整天穿著慢跑鞋,卻沒有持續運動的人。

因此,如果你自認擁有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裡面擺放的所有工具及設備,都必需要有它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為身位這裡的負責人,你有責任也必須保證,透過你所提供的資源,能真正為這些人的創作發聲。

未來產房的空間可以自由調配給愛動手、想安靜、要辦活動的族群。

當處在一個鼓勵動手實作的工廠,身旁永遠會出現值得學習的對象。

02. 傾聽科技的新聲音
影響者 : FabCafe Taipei, 台北 | FabCafe Tokyo, 東京

若無法研發新科技,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至少要有介紹新科技的能力。

這世界上已經有太多空間都在談論工作。人們非常地討厭,甚至厭惡聽到這件事。因為它們只想人們來這裡消費,卻從來不在乎他們是否能利用待在這裡的時間,順便學習新的技能及知識,來提供工作上的效率。

我訪問過的空間都曾遇過有陌生人,因為一時的好奇,想上門了解他們的服務內容。如果他們只想從這個人身上賺到一杯咖啡,那就是一般餐廳。而如果想這個人來加入會員以及使用他們的產品,那就是健身房。

但如果以上兩者都辦的到,那就是共同工作空間該做的事。

FabCafe Taipei 總能找到科技與人結合的關鍵點(圖片為員工在馬卡龍上進行雷射雕刻的過程)

FabCafe Tokyo 主打的是在等待3D模型列印的時間,顧客可以多接觸店內最近推薦的新科技。

03. 提供興趣與工作的平衡點
影響者 : Nest Copenhagen, 哥本哈根

想像一下,下班後你還有另一份工作,而對你,那才是真正想做的事。

我們的身邊必定有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白天在辦公室帶著和一般人沒兩樣的面具。但下班後,他們便脫胎換骨成為某一個組織的創辦人。

他們也會擔憂收入的問題,但至少會遠比大部份短期進駐的團隊,為空間提供更加穩定的長期收益。這些能同時經營兩個事業以上的族群,平均都擁有著極高的組織力以及執行力。因此,當他們獲邀加入組織的瞬間 ,即可為跨領域的團隊,提供問題找尋以及解答的能力。

Nest Copenhagen 是一個co-living 的非營利組織。由於共同工作空間也是使用者的居住空間,所以他們很客氣地捥拒了拍照的請求。訪時期間,空間的居住者很樂觀的表示,他們像是一般人一樣,白天有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相聚的時間,來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

受訪的Tom說:「哥本哈根一年有很長的時間是在白茫茫的氣候下渡過,而我們早已學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短期|SHORT-TERM

2–4年間


04. 為準備跨欄的人提供補給
影響者 : MUJI, 東京 | UNIQLO, 東京

DIY (do it yourself)的風行,喚醒了人們回到動手實作的天生本領。

我們得承認,若要擁有能隨時撿起殘破的零物件,就可以將腦子那些新奇的點子,在現實中組裝出來的能力,的確得要有幾份的資質。

然而,人類是相當善於學習的動物。給他們樹枝,他們就會拿去造火。給他們木材,他們就會去造房。因為人們早習慣運用手上僅有的資源,來創造最大的使用價值。

因此,學習新的技能對人類來說根本不是問題的所在,而是眼前是否有擺放足夠激發他們潛能的零件。

圖為去年無印良品推出的活動,意在推行自造者運動在日本的風氣。

無獨有偶的,Uniqlo 也在同一時間,推出配搭App 的服飾自造活動。

05. 帶動社團的群聚效應
影響者 : 一起開工社區, 廣州

事實證明,所有成功的工作空間,都需有一位影響力超凡的意見領袖。

與一支棒球或是籃球隊一樣,這位領䄂並不需要是一位樣樣精通的全才。他/她除了必須在某些專業領域,累積相當不俗的成績外,更需要具備鼓勵、感召以及啟發他人的特質。

人們之所以會群聚在一個空間,通常在這裡他們可以獲得其他空間或組織所沒有的資源;例如更多的資金、更好的人材、更新的知識…。

就我的觀點而言,當一個空間若是只專注在擴張空間內的硬體設計,而缺少連結群眾之間的人際關係,後果是它會吸收到一些口味比較刁鑽的客群,而並非那些願意放下心防,樂於交流、交換、分享的學習者。

一起開工社區不主動提供任何創新團隊媒合的服務,因為經營團隊相信,只要願意花時間在這裡認識其他人,就會獲得你在找尋的人材。

身為一起開工社區的創辦人之一,阿菜(蔡延青)也同時也是專注在分享社會創新故事BottleDream的主推手。

06. 交叉學習另一種專業的知識
影響者 : Design Continuum, 上海 Frog, 上海

如果你所專注的市場是一個容器,裡頭裝的水是商機,而你配合的夥伴,則會是決定你可以吸取多少水的關鍵。

在創業的初期,許多空間因為在對資金及現實限制上的考量,都會選擇先聘請技術人員,等遇到市場推廣或是行銷策略的挑戰時,才會考量邀請創意人員加入。

其實這兩者並沒有選擇的前後順序,完全依空間本身的運作而決定。要注意的是,一個空間若想要無時無刻都能掌握市場需求的動脈,就必需善用這兩種人員的能力,來迅速的創造需求,以及販售解決方案。

善於結合人本設計與空間體驗的Continumm,最近從零售業,也跨足到了金融產業。

Frog 依然非常自豪組織創辦人Hartmut Esslinger 在1980年代為 Apple 所制定的整體設計語言。

中期|MID-TERM

4–10 年間


07. 放下身段,回歸本地需求
影響者 : TAG — Talent Garden, 米蘭

去年在與多使用者設計體驗報告分享中,出現了「接地氣」這個新名詞。它所代表的,即是如何透過理解本地客群的需求,來創造出只適用於當地的解決方案。

這件事聽起來很基本,但很多組織卻無法做到。主因還是得回歸到主事者,是否真能帶著一份接受他人生活方式的同理心,在不帶進任何先入為主的前題下,嘗試探索及洞見符合當下需求的本質。

許多的空間在品牌意識的引導下,會很習慣性地把個人的喜好,當成是一種宣言。而這種在缺乏認知當地需求,又不彈性的意識推廣下,在群眾的眼中看來,只是一種閉門造車的自我滿足。

TAG-Talent Garden 在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5個以上的空間,而且他們更鼓勵各地的會員,可以到其他的聚點共事。

位於米蘭共同工作空間樓頂上的開放空間,是所有團隊最能舒發壓力的神奇場所。

08. 學習處理製造與販售
影響者 : Cockpit Arts, 倫敦

如果你懂得將點子化身為實際的產品,接下來請嘗試將它販售出去。

當決定創業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與現實生活中的商業行為掛勾在一起。你可以透過一年辦1000場線上與線下的活動測試,來找尋族群。但你不能不去面對大眾,因為這樣會加深你的產品/服務,與市場的隔閡。

與陌生的大眾面對面,有時候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過程。但這會協助你以及團隊增長對需求的敏感度,以及建構、實現產品/服務的願景。

在這棟已經孕育許多新創公司的空間,擁有快30歷史的Cockpit Arts 相信他們的存在,就是在幫助想創業的人創業。

Maggie Owen 也是 Cockpit Arts 的進駐的業者之一。她在離空間不遠的街上,開了一下屬於自己的店。她在這裡與顧客第一線接觸,並從客人的回饋中,進而修改自己的創作方向。

09. 突顯改變工作的必要性
影響者 : 阿里巴巴UED, 杭州 微信, 廣州

你可以把一個空間當成是工作的地方。或是變成一種生活體驗的地方。

微信錢包及支付寶的在大陸的普及,讓帶著鈔票出門變是件多餘的事。而也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上億人每天在食、衣、住、行、娛樂等所有的生活大小事上,獲得比以往更便利的輸通。

而在為了讓這些能解決最基本的服務能更為無障礙、以及貼心,他們將整個空間設計成一個濃縮版的生活體驗。所有的設計人員可以從實際操作及觀察中,發覺使用上可以修正的地方,而更進一步的提升服務。

位在杭州的阿里巴巴與位在廣州的微信,兩者在地理位置上雖相差了1280公里,但卻在彼此開放式的工作空間裡,進行相同的事:以使用者體驗為起點的服務。


長期|LONG-TERM

10 年以上


10. 勇於改變麻木的教育體質
影響者 : C-hub 成大創意基地, 台南 同濟大學中芬中心, 上海

就算成為全世界最會寫論文的學校,或許真的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許多學校把論文當成是學生畢業找工作前的一種練習。但請讓我們捫心自問,在我們身邊有多少畢業生是靠著論文而找到工作的?

再試著想像一下。假如有一位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開始撰寫、實踐以及練習他的畢業論文。而在接下來直到畢業前的時間,他透過每天的筆記以及週報的方式,不斷地來紀錄習得以及訂正方向。

最後,我們可以預見的產出,絕對並非是一份來自他的應徵履歷表,反而是一份已經透過上千次的真實測試,可立即被實現的事業計劃書。

成大創意基地 C-Hub 期待未來能成為翻轉台灣教育的核心。(照片拍攝及擁有者為張迦迦)

同濟大學的中芬中心每學期都會邀請國際企業,與學員們共同開發能被實際推上市場的產品/服務開發專案。

11. 挑戰失衡的就業生態
影響者 : WeMake, 米蘭 | LOGIN, 米蘭

每年有超過1000位以上的服裝設計學生從米蘭的各大學院畢業。99 %以上的學生,會花費個人最黃金的時期,在為其他資深的設計師工作。

許多畢業生已經預見了他們的未來,所以他們選擇了自行創業這條路。幾個位於米蘭的共同工作共間看到了這樣的潛需求。因此,他們的空間內幾乎沒有擺放任何一台3D印表機,而是各式的服裝設計的設備。

這些空間並沒有將營運的業務,建構在與學校或是產業上的連結,反而是找到了被這封閉的生態圈所遺落需求,並為需求者找到了一條重生之道。

WeMake 提供對流行產業有熱情的創業者,在準備期所需要的課程。

LOGIN 與 WeMake 擁有相同的創辦人。兩者最大的不同,則是LOGIN 擁有多數的男性工程師,以軟體開發為主所組成的共同工作空間。

12. 鼓勵回歸原始的手動宣言
影響者 : MakerBar Taipei, 台北 OpenLab Taipei, 台北 |

就在每天睜開眼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許多需求過剩的物件包圍。

人們太樂於為自己的購物慾找尋藉口,而忘了其實每個物件都有被延續生命的機會。幸好,這幾年身邊有一群自稱為自造者/創客的人(maker) ,正在用雙手改變以及抵抗這樣的生活方式。

他們遵循物盡其用的法則,為可修補的物件找到能延續壽命的方式。

許多人說這是一種新的革命,對科技或是對人類來說都是。但我更相信,這是人的本性;我們只不過是重新出發,期待找回那份早已喪失的求生本能。

在 Makerbar Taipei 除了可學到許多單靠雙手就能完成的技能外,不定期舉辦的活動,也可以讓參與者,獲得更多關於自造者運動的動脈。

身兼 OpenLab 創辦者以及營運者的鄭鴻旗,擁有許多令人欽佩 ,可將廢物生命再造的本領。

 

CoMaker / 紀旻廷(Min Chi)

身為「CoMaker」 設計諮詢以及「SSX南星創速器」的共同創辦人,紀旻廷十分熱衷於挖掘共創模式 (co-creation) 與創客 (maker) 之間的價值。擁有汽車設計背景的他,在擔任創新顧問公司 Speck Design – 上海辦公室設計總監時,曾於2013年帶領中國3M團隊,拿下成立以來的第一座德國 iF 設計大獎。

紀旻廷目前服務的領域包含社會企業、健康醫療、服務消費、金融保險、食品飲料、教育機構及政府組織。

CoMaker部落格

Author:

Share This Post On

1 Comment

  1. 你好,我是Claire.
    現在正在英國里茲大學讀碩士 主修是文化創意與創業
    我的碩士論文主題恰好是討論co-working space
    並且以柏林的betahaus為case study
    如果可以的話 希望能取得您的同意跟您進一步討論共創空間的議題
    期待您的回覆 。

    謝謝 :)

    Post a Reply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