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新創圈急需跨越的四大挑戰

   

作者:郭展榮
 

台灣新創圈的努力已經快來到了高峰,但新創圈長期投入的公或私組織的夥伴還是萬分的焦慮,因為台灣沒有失敗的機會。目前台灣最大的挑戰不在資源不夠,問題是在新創生態圈裏的一些關鍵環節仍嚴重脫鉤!以下是我看到急需跨越的四項挑戰:

1. 能否合作及共創?

目前的正面能量和努力是否可以找到台灣的下一個未來?我們相信台灣有這樣的能量,但是,Startup Ecosystem 的夥伴能否一起合作及共創,才是最大的關鍵。

自己在亞洲各國跑年度新創大會時,最常被問到的是:「為何進行軟硬整合開發的國際新創團隊,首選的製造夥伴大多是中國深圳,而不是台灣。我們都很想和台灣合作,但卻不知道要找誰?」

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和現象很簡單,因為在台灣,大家沒有整合在一起團結向外,所以當國外的新創朋友有合作需求時,找不到對接的窗口或社群的協助。

近來包括資策會、數位時代、DOIT 共創公域等單位,都展現了舉辦國際型論壇的實力,成功引起國際的關注,這是很好的里程碑,但我們仍需打破界限、把大家的力量結合起來做更大的事情。

2. 能否擁抱失敗?

創新的路上沒有絕對的SOP。

如果台灣上層有資源者的「善意」還是在期待所有新創圈中的嘗試能夠「百發百中」,那台灣的未來的確需要擔憂。

我們很幸運在過去三十年中有高科技及科學園區的崛起,但長期的 ODM 和 OEM 思維卻會是台灣尋找自己「創新X新創」路途中的阻礙,因為在創新的路途中,沒有絕對的 SOP 及保證的成功率。

3. 政府請做「人民不能做的事情」

整體來說,新加坡及韓國在新創生態圈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目前台灣最新的嘗試也是從各個政府計畫來切入,例如國發會的 MATCHING FUND、花博創新創業基地。

但台灣的創新創業計劃卻高達四十多個、跨了十三個部會。在 2015 年初,新上任的副行政院長張善政開始四大計畫和平台的建立,就是希望政府資源能聚焦並提供更貼切於創業者和生態圈所需要的能量。

不管政府的速度是快是慢,要真的發揮政府的能量,就該在法規上鬆綁及支持目前在為台灣努力的私人機構。最錯誤的方式是由政府來做民間在做的事情,而最後卻為了績效還以「免費」來建立 KPI。其中一個可怕的事情就是不斷地開啟 Coworking Space,而真正在努力的夥伴,卻面臨到財務的危機或長期永續經營的困難。

4. 創業教育的脫鉤

想有效推動創業教育,就該找到有創業經驗的人來擔任導師。

想有效推動創業教育,就該找到有創業經驗的人來擔任導師。

台灣新創或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呢?如果是專注在有能量的國際級新創 Startup 團隊之培育,那一定是關注在商業模式的「驗證」上,而非在「Business Plan(BP)」的比賽。

想有效推動創業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尋找願意投入金錢和時間的導師來開始,擁抱更多已經創業成功或失敗過且願意投入在校園內或非營利組織的夥伴上。

台灣的新創X創新教育是要著重在「開非常賺錢的連鎖店」,還是「擁抱99%會失敗的新創服務,但是1%的團隊卻能改變世界帶來不一樣的社會價值」呢?我們到底是要擁抱從未有過的夢想,像把人類送上火星那樣的新創呢?還是去改善目前已有但不夠理想,或還未平民化的案例呢?

不管是哪一個,都會發現「解決問題」、「擁抱失敗」、「尋找自己的使命」、「找到有決心、打不死的共同創辦人」才是新創教育需要專注的,而不是在財報或 BP 上。

小結

當然,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台灣新創圈的發展還是很令人期待的。例如,一直以來都是國際公司的資金注入台灣有國際性的新創公司,但這一年來已看到台灣企業也開始加入對台灣團隊的支持,像是「Hiiir 時間軸科技」、「AirSig」、「EZTABLE 24hr餐廳訂位」等,都拿到了台灣集團的投資,這是令人開心的好消息。在政策面也有更多對新創圈友善的計畫著手在進行了。

很明顯地,創新創業將會是台灣這兩年的全民運動,期待上述大環境上的瓶頸能一一被打通,而不會在一、兩年才發現:我們還是在原地上空轉著呢。

Author:

Share This Post On

1 Comment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